论语读后感

时间:2024-07-12 19:06:19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你心中有什么感想呢?需要好好地就所收获的东西写一篇读后感了。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语读后感,欢迎大家分享。

论语读后感1

泡一杯香茗,手捧一卷论语,轻坐于窗前。悄然翻看,仿佛那哲理底蕴随热气在空中袅袅升腾,氤氲了空气,舒适了心灵。

“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意思是“以前的事不要再评说了,做完的事不要再议论了,过去了就不要再追咎。”每个人的一生中都难免有缺憾和不如意,也许我们无力改变这个事实,而我们可以改变的是看待这些事情的态度。我们生活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不如意的事情,但为何总感觉童真和快乐离自己越来越远。一旦想起过去的种。种不愉快和遗憾悔恨便久久不能释怀,深陷在痛苦的泥沼中,总觉得内心压抑着觉得活得很累。但孔子老先生早在几千年前便看透了人生,留给了后世一条人生的真谛,他告诉了我们,如何用平和的心态来对待生活中的缺憾与苦难。人首先要能够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正确的面对过去的一切,不要纠缠在里面,一遍遍地问天问地,这样只能加重你的苦痛。要尽可能地用自己可以做的事情去弥补这个遗憾。一种遗憾,可以被放得很大很大,放大遗憾的后果是什么呢?那就将如印度诗哲泰戈尔所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读完《论语》这部书,我从书中认识了一个迂阔率性、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孔子,一个多才多艺、诲人不倦的孔子,一个食不厌精、懂得生活乐趣的孔子。

论语读后感2

“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面对生活的态度; 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做人的道理;一部《论语》道出了多少人生的哲理。这部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巨作,便出自孔子这位博古通今,学富五车的大师,一个教育家,一个哲学家。这样一个传奇的人;这样一种传奇的思想;这样一部传奇的著作,却曾经被数次的抛弃,否定。

秦始皇时期,正统的儒家思想,却因秦始皇害怕政权被推翻而抛弃。“焚书坑儒”的做法否定它的同时,也恰恰的肯定了它的价值。儒家思想被抛弃,我不敢说它是秦朝覆灭的主要原因,但它至少也算一条吧!之后,儒家思想再次被推崇,延续着它的光荣。我本以为它会被一直推崇下去,但令我感到惊讶的是,在时期,它再次被抛弃了。当时提出了“加强新文化的发展,鄙弃旧文化”的文化发展方针,直接而又错误的否定了它。这仅仅是因为它含有封建主义思想,不利于中国共产主义思想的发展,仅仅因为这可笑的一点,人们拆孔庙,烧书籍,使儒学站在了众矢之的,完全的否定了它。

两次可笑而又可悲的否定没有使它失去应有的光芒,而使它更加耀眼夺目。“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上至于下愚不移”多少名言,句句经典,句句深刻。这一句句话,都从孔子嘴里一一“曰”出。这不应该被否定,应该被发扬,被学习,被传承。

子曰:“刚、毅、木、衲,近仁。”

论语读后感3

《论语》是我国经典读物,涵蕴了我国的文化经典。俗话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论语用精短的语言告诉我们怎样和朋友交往、怎样孝敬父母、怎样解决事情、怎样……。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是在说:“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而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这样的人是很少见的。不喜好触犯上层统治者,而喜欢造反的人,是没有的。君子专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务,根本建立了,治国做人的原则也就有了。孝顺父母,顺从长兄,这就是“仁”的根本。“义”是在仁的基础上理解的,即:一个人在社会中要做到为人所想,去帮助别人“礼”让我想到孔子的一句名言“克己复礼”!大家要是都谦让一点,不就好了吗?“智”我觉得就是知人之言为智!也就是明白别人的道理,使自己更好的向前发展!其实,我们现在都是在学习前人给我们留下的经验!我们只有了解了其中的道理,才会明白自己在社会上的意义!当然对身边人的意见应该是选择好的,有利于个人和社会发展接受!“信”是我们一直在提倡的诚信。从我们的先祖开始就提倡“信”,而当今社会有时却缺失了传统文化的美德!所以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学习、发扬《论语》中的道理。这样我们才能做一个“少年君子”

我们要想真正的建立和谐的社会,没有仁义礼智信不行的!希望我们的国家越来越美好,社会越来越和谐!

论语读后感4

“道不远人,让我们在圣贤的光芒下学习成长”,这是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于丹的心语。

于丹教授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讲论语、话现实、谈吐自如、思路敏捷、才艺过人,我们不论是听她讲坛的“讲座”还是看到她的“心得”,都感到有一种自我的超越和净化,于丹论语心得之七《人生之道》,谈到“古往今来,光阴之叹”是我们看到最多的感慨,这种感慨在《论语》中也不例外,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论语、子罕》,这是大家都熟悉的一句话,这句话很含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多少沧桑之感?

在哲人眼中滚滚奔流的江河水,它不只一种自然存在,其中流淌的还有挽不回、留不住光阴;神州大地、明珠璀璨、炎黄子孙、俊杰倍出,在960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悠长的5020年历史中,有多少炎黄子孙,以风范、以言行、以发明,造福于后人,贡献于万杰,于丹老师讲的孔夫子将他的一生概括为几个阶段,他的这种人生轨迹对于我们来说,有着许多的启迪意义,关键要看我们如何汲取这种智慧,我是一小学生看了后感受很深,领悟到要珍惜大好时光,使自己的人生更富有效率和价值。

我眼中的《论语》就是一个知识的海洋,光芒万丈,我长大后要像于丹老师的那样,争取做一名出色的老师,应该学习孔夫子的这种伟大精神,做生活的强者,做时代的小主人。

论语读后感5

古人半部《论语》治天下,今人半部《论语》修自身。尽管论语只是一些简单的对话,但包含了大量为人处世的大原则、大道理《论语》首创语录之体,是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在一问一答中,向人们传达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

纵然历经千年,孔子及其弟子向世人传达的智慧依然能从《论语》中读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以前上学时为了考试而背诵论语十则,却并不是真正理解论语中的意思。现在再读论语,发现“古人诚不我欺”,《论语》中的言论同样适用我们现在的生活。毕竟“逝者如斯乎,不舍昼夜”时间不待人,人生世事变化无常,一定要珍惜当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都不希望被人此般对待,推己及人,自己也不要那般待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习是快乐的事情,志同道合的朋友远道而来也是 ……此处隐藏1325个字……意与志同道合的朋友往来。我们在生活中也应积极的去结交好友,正所谓“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朋友应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伴侣,能结交到三观相同三两好友可谓难能可贵,孔子也曾将朋友分为“益友”与“损友”两种,因此,我们在交朋友时我们也应擦亮眼睛,以防交友不慎。

论语读后感10

孔子是一个家喻户晓的人。他被称为圣人,不仅是古代读书人顶礼膜拜的人物,也是老百姓遵崇的类似神人般的存在。

孔子,名丘,字仲尼,儒学思想的创始人。为我国的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他一生致力于传道、授业、解惑,被后人尊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

宋代的程颐说过这样一句话:“今人不会读书,如读《 论语》 ,未读时是此的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我跟许多人都一样,都没有仔细读过《论语》。可是把《论语》仔仔细细的读一遍,就会发现里面的'奥秘,里面的乐趣。

这是一本言行录,记录孔子思想的内容很多,记录他的形象、外贸的内容比较少,但是读着读着一个平易近人的形象突然跃然纸上了。他是一个谦恭有礼,又循循善诱的师长。他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无论遇到怎样的困厄也不退缩。同时,他跟普通人一样,也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会为时光的流失而感慨,也偶尔跟学生们开玩笑。能重新认识孔子,也是我读《论语》一大意外收获。

论语读后感11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我的感悟:

这段话,是文与质交织结合的意义;是君子的品格所在;同时,也是孔子——这位伟大思想家对于品行和行为的极大影响所在。

我觉得,外在的文采和内在的思想,一个是礼乐之仪,落落大方,行为得体;一个是仁义之师,心中坦荡,心有对向。二者的本质区别,就在于一个“心”字,过分追求内心的满足,丢了礼节,只会令人不安,失去了相互间的信任感;过分拘于礼数,装腔作势,实则空心一颗,披着一层虚伪面皮,令人生恶。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心”和无“心”的人也会经常存在。有心者助人为乐,爱打抱不平,却会在不经意间伤害到他人;无心者表面平静,对旁人尽是迎合、恭维,暗地里却处处机关算计……我们无法判断一个人的文与质的多少,但我们,一定不要变成上面所说的那样。

我很害怕变成那样。文与质,外表与内含,绝不像鱼或熊掌,不可兼得。因为这是两个相互依存的词语,而不是不同的等量事物。等量事物分轻重,文质的世界却害怕偏执。只有当文与质平衡的时候,你才做到“然后君子”。

论语读后感12

从二年级开始,我和妈妈每天都开开心心的读《论语》,国学经典。

你想知道《论语》写的是什么吗?谁写的?我猜你们都想知道!其实是引用。2500多年前,有一位老师,孔子,对学生很有耐心,对人很谦逊,所以很受尊敬。这段引文主要是关于他的学生记录孔子在课堂上说了什么,在生活中做了什么。

《论语》记载了很多孔子的话,对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有很大的帮助。其中,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公爷常五》中的孔子:“伯夷蜀齐,不思旧恶,怪是用Xi。”这句话是讲孔子对人生态度的故事,称赞伯夷、舒淇兄弟不记仇,所以别人记不住旧怨。

平时上课,我和同学之间难免会有争吵。当我有分歧的时候,那我就要学会“不计较过去和罪恶,带着希望去抱怨”,这样我们才能好好相处,互相帮助!

其实悄悄告诉你,这段语录里还有很多宝藏。虽然我只会读,还没有完全看懂所有的句子,但是古人说,读千遍才揭示它的意义!所以我就约了妈妈每天继续读《论语》,多学习一些人类行为的原理。你呢?你为什么不加入我们?

论语读后感13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古典散文更是源远流长,特别是儒家经典《论语》,让人们受益匪浅,使我感触很深,读《论语》有感作文。

自从读了《论语》,我懂得了许多道理,特别是读到雍也第六第八章:

季康子问:“仲由可使从政也与?”子曰:“由也果,于从政乎何有?”曰:“赐也可使从政也与?”曰:“赐也达,于从政乎何有?”曰:“求也可使从政也与?”曰:“求也艺,于从政乎何有?”

这一章表达了仲由办事果断,子贡精通人情事理,子有多才多艺,他们治理政事都没有问题。

自从读了这一章,我知道了一个人如果办事果断,精通人情事理,又多才多艺,那么办什么事情就都没有困难了。由此,我联想到了:有一次妈妈要我在买一个蛋糕和买十本书中选择,我犹豫了很久还是不知道该怎样办!无法做出决断,说起精通人情事理我也非常欠缺,有一次,和姐姐们一起去逛街,他们想去看衣服,我却不同意,还很生气,硬拉着她们往前走。

说到多才多艺,我虽然会背点古诗,懂得拉大提琴,但其实还根本谈不上精通。现在我知道了,一个人必须要全面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论语读后感14

《论语》是我的经典启蒙老师,在生活中她像一盏明灯,时刻为我指明方向。

初次接触《论语》是在幼儿园的诵读课上,漂亮的刘老师带领我们每天进行晨读,我现在都能熟练地背诵十章了,其中我印象最深的就是“述而第七”中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段话告诉我们三个人在一起的时候,其他两人或者其中一人必然会有某一方面比另外一个强的,我们应该选择他好的方面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好的方面就对照自己改正自己的缺点。做为一名一年级的小学生更要提高修养、虚心好学,这样,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与不善都可以为师,做到宽以待人,严于律己。带着这样的学习态度,我进入了小学,虽然认识的字要比别的同学要多一些,但我从不骄傲,反而虚心向同学们学习,小朋友都愿意和我交朋友、坐同桌,有了良好的学习关系,我学习起来劲头更足了。

老师常说:“半部论语治天下”。虽然我现在年纪还小,不能做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从《论语》中学习如何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态度与习惯却是我们小学生应该做的。

论语读后感15

今天,我读了“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意思是“孔子说:学习而不思考就会迷惘,思考而不学习就会有危险。”

配的启蒙故事是“砍柴的学问”。讲的是古代我国著名的军事家孙膑的老师鬼谷子教学生的故事。有一天,鬼谷子给孙膑和庞涓每人一把斧头,让他俩上山砍柴,要求“木柴无烟,百担有余”,并限期10天内完成。庞涓想都没想,就埋头开始砍柴。孙膑经过认真考虑后,专门砍了一些榆木放到一个窑洞里,把榆木烧成了木炭,然后找了一根柏树枝当扁担,将榆木烧成的木炭挑回鬼谷洞。意为百(柏)担有余(榆)。10天后,鬼谷子先在洞中点燃庞涓的木柴,火虽然烧的大,但是浓烟很多。接着鬼谷子又点燃孙膑的木炭,火旺且无烟。

读了这些,我觉得孔子说的真好,读书学习而不思考,表面上好象把学的东西记住了,但是同由于理解意思,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记住,只有在学习认真思考,才能知道哪些还没有弄明白,及时向别人请教,真正掌握所学的知识。所以,我要象故事里的孙膑学习,不管做什么中都要多思考,特别是在学习上努力地做一个会学习会思考的好学生。

《论语读后感(精选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