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海》教案

时间:2024-07-12 18:59:41
《林海》教案

《林海》教案

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案,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林海》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林海》教案1

一、指导思想与理论依据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应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林海》这篇课文,老舍先生以游记的方式细致描写了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并由此展开的联想。文章有一条非常明显的情感线索,那就是赞美大兴安岭对祖国建设的巨大作用和祖国山河的壮丽。因此,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我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自读中感悟情感、在启发中激发情感、在朗读中诵读体会、在练习发散中升华情感。在尊重学生独特体验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培养人文精神。抓住文章重点字、词、句、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种方式的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大兴安岭的美丽富饶,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亲近大自然的情感,进而更加热爱伟大的祖国。使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习技能得到发展,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二、教学背景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林海》一课是北京市义务教育课程改革实验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

的一篇精读课文。教学这一单元,要使学生感受到祖国山河美丽多姿,生活在这样的国度里感到骄傲与自豪。本单元教学重点是学习课文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本课分两个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我所展示的是第二课时的设计。主要帮助学生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展开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到祖国山河的壮丽及林海对“兴国安邦”的意义。

2、学生情况分析

这篇课文是小学阶段常见的景物描写。在这之前学习过许多类似的文章,如:《桂林山水》、《记金华的双龙洞》等。在分析方法和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上学生不会陌生,这为此文的学习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因此,本课时重点就是引导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读、画、批注,从字里行间感受祖国山河的壮美,并通过作者的感悟激发起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思想感情,从而领悟此类课文的表达方法。

3、教学方式手段说明

读读、想想、说说、议议、写写是贯穿整个教学环节的主线。

(1) 自读感悟,感受情感

针对六年级学生的实际分析理解能力,引导学生充分利读、画、批注的学习方法,积累生动形象的语言,自读自悟课文。教师加以巧妙点拨,体会文章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2)诵读体会,激发情感

通过联系以前学过的此类课文,结合上下文理解重点句,感受文章语句的优美,体

会老舍先生的爱国热情。并把这种感受,融入到自己的情感中,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3)练习发散,升华情感

通过由大兴安岭展开的联想填补文本的空白,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通过师生间的互动,反复诵读,激活学生的思维,体会作者对祖国山河的一片深情;用心朗读,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4、技术准备

教学过程中,结合教学内容,采用自制的多媒体教学课件。

三、教学目标设计:

1、知识和能力

学会本课19个生字及11个新词。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自读体会、合作交流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学会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想象、练习等欣赏课文中的美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及由此激发学生热爱伟大祖国的情怀。

四、教学过程及教学资源设计

(一)回忆美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林海这篇课文。板书课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领略了大兴安岭美丽的风光,知道了作者老舍进入林中总的感觉是怎样的?板书:亲切舒服

2、那作者围绕这种感受,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方面的景物呢?

板书:岭、林、花。

(设计意图:通过回忆,使学生尽快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把自然景色与学生的思想感情融在一起。让学生带着美好的心境走进文本,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轻松地进入新课的学习。)

(二)寻找美

林海的确很美,下面同学们就用自己最喜欢的方式去寻找课文中你认为写得美的小片段,画直线。

估计: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一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像海边上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批注文本,落实学生与文本的有效对话。给学生阅读的时间,让他们用自己的大脑去思考,有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保证学生的“个性化”阅读。)

(三)品味美

过渡:现在,我们就随着作者深入林中去细细体味大兴安岭美景。

(一)我们先看“岭”这一部分。(自读2段,按要求在书上做批注。)

出示思考:1、“岭”具有怎样的特点? 2、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特点的? 3、这样描写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师板书:多而柔

1、读“岭”“多”的句子。(2自然段)

师: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这儿的“岭”很多呢?

估计: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高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写“岭”的式样十分多。

在疾驰的火车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2、指导读“岭”温柔的句子。

(1)通过你的读,我确实感受到这儿的岭很多,这个“点”还说明了什么?

(说明了这些山的差距并不大)

对比:如果删掉“点”,你再读一读,就不同了。

(2)有这个“点”我们不仅感受到这儿的岭非常多,还能感受——温柔。

师:还从哪能感受到温柔?

估计:

疾驰的火车也看不厌

虽然下自山脚至岭顶长满了珍贵的树木,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指生理解:

疾驰、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师:“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作者指的是什么岭?从文中找一个描写秦岭的词。 云横秦岭:云横在秦岭的半山腰,说明秦岭很高,很险。(图片,介绍秦岭) 对比:兴安岭是这样吗?

那里的岭山势平缓,线条柔美,给人一种“柔”的感觉。(图片,介绍兴安岭)

(3)请你把岭的温柔试着读出来。

……此处隐藏23911个字……岭景物特点的?

3.检查自读效果。

(1)指名读文,纠正字音:

高不可攀 秦 岭 珊 瑚 椽 柱 综 合

(2)交流反馈。

(第二段讲“岭”,三、四段讲“林”,五自然段讲“花”。)

4.反复朗读,自学理解,小组讨论。

(1)思考:①课文中几次讲到“亲切、舒服”?作者为什么感到“亲切、舒服”?联系课文内容,说说你的看法。

②再读课文,说说兴安岭的什么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描写景物的?

③找出“林”与海的关系,学生谈体会。

(2)先读文、教师再依次先后出示上边这三个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

(3)自学、讨论。

(4)交流。

①文中作者三次感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产生的。作者发现原始森林不像原来想像的那样,这时“亲切、舒服”油然而生。第二次是在第二自然段,作者感到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有实际意义,觉得兴安岭越看越可爱,从而心中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作者参观林场后觉得人与山的关系密切,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还使林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因而感到亲切、舒服。

在学生领悟了作者的感受后,让学生谈出看法,并带着亲切的感觉读课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有感情的朗读。

②作者描绘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作者在写“岭”时,抓住了“温柔”的特点、通过和秦岭比较来写的;写“林”时,先总述的确是林海,再通过颜色多来写树的种类多,并重点讲落叶松和白桦,而且用了打比方的写法;写“花”时,着重写野花多处都是。在分别写了“岭、林、花”之后,又用了打比方的方法,对兴安岭的景色体描绘。

a.在学生交流时,引导他们体会

兴安岭多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b.指导学生读出自己最喜欢的那一段,读出兴安岭景物的特点。

③文中体现“林与海”的句子有:

a.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像大海一样宽广无边)

b.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

c.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像海边的浪花)

d.千山一碧。(像大海一样美丽)

e.万古长青。(像大海一样永恒)

f.综合利用。(像大海一样富有)

学生反馈时,教师要抓住这些词来引导学生晶析“林”与“海”的关系。解决课题“林海”这一疑问。

5.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第二课时

(一)指名逐段读文

1.理解“兴国安邦”的含义。

2.指导学生识记生字、练习书写,重点指导。

“秦”与“泰”、“既”与“即”的区别。

3.(1)默读第2段。说说这一段分几层?每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分两层。第1层 {第2至5自然段),主要介绍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景物特点。第2层{第6自然段),主要写作者看到景物产生的联想。)

(2)指名读第2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写什么?(大兴安岭的“岭”的特点。)

“岭”的特点主要是什么?(大兴安岭“岭”的主要特点有两个:一是温柔,二是多。)

什么是“温柔”?(“温柔”,本义是指性情柔和、平顺,在课文中是指山势平缓,线条柔和。)

作者是怎样来写大兴安岭“岭”的特点的?(作者连写“岭”温柔这一特点时是用对比的方法来写的。与秦岭比较。)结合课文语句说说作者是怎样拿大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比较,来突出大兴安“岭”的特点的?

(3)读第3、4自然段。

这两个自然段主要写什么? (大兴安岭“林”的特点。)

这两个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第3自然段,总的写“林”的特点,第4自然段突出介绍了落叶松和白桦。)

“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这句话中的“海”是指什么? “白色浪花”又是指的什么?(“海”就是上一句所说的落叶松的海洋。“白色的浪花”,指的是下一句所说的俏丽的白桦。)

(4)读第5自然段。

“我是爱花的人,到这里我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作者这样写说明什么?(说明野花的种类非常多。)

作者是怎样写大兴安岭很会打扮自己的?(“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这个句子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这个描写极其生动、形象,作者把大兴安岭看作一个很会打扮自己的美丽的姑娘,充分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

小结:从第2至第5自然段,作者按照岭一林一花的顺序介绍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

(5)读第6自然段。

“千山一碧”是什么意思?(指许许多多的山岭都是碧绿的颜色。)

“良材”怎么讲?(优良的建筑材料。)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为什么说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大兴安岭“千山一碧,万古长青”,出产量优质木材,这些木材运往全国各个省市,用于各项建设事业。“大至砂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

作者这样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大兴安岭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所以它“美得并不空洞”。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大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小结:第1至第5自然段写作者所看到的景物,第6自然段再写由看到的景物产生的联想,表达作者对大兴安岭发自内心的喜爱之情。

(二)指导学生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读一读并抄写下来

(三)总结、扩展

1.总结:作者老舍先生以多姿的彩笔,抓住了“岭、林、花”的特点描绘了大兴安岭迷人的景色,并畅谈了自己的感受,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让我们也体会到:大兴安岭就像一位温柔的姑娘,不光外表美,而且有着内在美。

2.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质疑:你还有什么不懂的方法吗?

按课文填写。

1.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的确是——,群岭起伏是——。多少种绿色呀:——,——,——,——,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2.兴安岭上千般宝,第一应夸——。是的,这里是落叶松的——。看,海边上不是还泛着白色的浪花吗?那是些——,树干是——。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3.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4.有多少省市用过这里的木材呀,大至——、——,小至——、 —— 。 —— ,—— ,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它的美丽与——,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

八.布置作业

1.“云横秦岭’’是怎样的景象?兴安岭的“岭”与秦岭有什么不同?试着画一幅简笔画。

2.阅

《《林海》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