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门】科学教案范文五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准备好一份教案,教案是教材及大纲与课堂教学的纽带和桥梁。那么问题来了,教案应该怎么写?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科学教案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科学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目标: 1、能用科学的表达方式描述自己听到的声音。2、能够在多个题目中确定适合自己探究的题目。3、能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乐于对四周的各种声音提出自己想研究的题目。能够与其他同学交流自己对声音题目的看法。科学知识目标:能举例说明四周的声音是各种各样的。能回纳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教学预备:按组预备鼓和鼓槌1个、绿豆若干粒、锣1面、钢尺1根、纸杯1个
教学过程
一、引进
在我们的生活中,风声、雨声、读书声,处处布满着各种各样的声音。
二、活动一:寻找声音
1、观察书中的四幅插图
2、倾听声音:让学生倾听声音,知道这个声音是由谁发出的。
3、想一下某些物体和动物在发出声音时的变化。
4、关于声音,你想知道些什么?
三、活动二:观察物体发声时的现象
1、用“耳”和“眼”共同感觉各种物体发声时产生的现象。
学生实验
全班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填写各种物体发声时的现象记录表
讨论物体发声时有什么现象?它们有什么共同之处?
2、提问:用什么办法能使物体停止发声呢?
演奏者如何使鼓或锣停止发声?
物体停止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现象?这说明了什么?
四、小结
板书设计 3 倾听声音
寻找声音
声音的产生:现象:
结论: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科学教案 篇2
一、教学思路
这是本单元第一个活动,这个活动要求我们和学生们一起尽量多地倾听各种各样的声音,分析这些声音是由什么物体发出的,然后说说我们听到过哪些声音,并分析哪些是自然界发出的声音,哪些是我们生活和工作发出的声音。
科学新课程标准强调学生是科学学习的主体,科学学习以探究为核心,所以在设计这节课时,我处处着眼于以生为本,以探究活动为主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在探究活动活动中自己感悟。
二、教学目标
1.能自己观察、倾听不同的声音,动手做声音的游戏。
2.能在已有知识、经验和现有信息的基础上,通过简单的思维加工,对有关声音的现象作出自己的解释或结论。
3.通过听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感知声音的产生与物体有关,没有物体就没有声音;
4.通过游戏、实验,说出声音有大小、远近、高低的不同,能够分辩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5.感受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声音。
三、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识声音的大小和高低。
难点:懂得声音的大小叫音量,声音的高低叫音调。
四、教学准备
自制课件,光盘一只,《记录卡》每人一张,透明玻璃杯6-8只,清水等。
五、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科学教案 篇3
一、活动目标
1、 发现“转动”的有趣现象,体验“转动”游戏的乐趣;
2、 尝试探索让物体转动起来的方法;
3、 能关注并说出周围生活中转动的某些现象,发现转动在生
活中的运用。
二、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准备:幼儿在生活中感受过物体“转动”的现象。
2、物质材料准备:地球仪、风车、积木、光盘、笔、圈、绳子、圆罐、纸杯、勺子:ppt课件
三、活动过程
1、 游戏:快乐小转盘
(请五位小朋友上来手拉着手,围成一个圆,边转圈边喊口令:“快乐小转盘,大家一起转,叽里咕噜转呀转,转出可爱的动物来。”喊完之后停下做出一个可爱动物的动作,没有做出来的淘汰。)
2、 探索尝试,让各种物品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3)、师幼一起总结”转动”方法(吹、拧、转、拨、搓等)
(4)、引出转动和“力“有关
3、 尝试让两种物品一起转动起来
(1)、交代任务
(2)、幼儿操作,教师观察并指导
四、 转动与生活、并播放PPT课件
活动总结
生活中的“转动”无处不在,它们不仅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便利,还给我们带来了快乐,小朋友们用你们善于发现的眼睛,继续观察和探索身边的转动吧!
科学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1、宇宙空间分布着大小不同的天体系统。
2、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组成宇宙的天体也是运动变化着的。
过程与方法:
1、对提供的资料或自己收集的资料进行研究,发现一些有效信息。
2、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2、意识到宇宙是运动变化着的。
【教学重点】
初步认识宇宙的结构和运动,建立宇宙系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学习利用数据、文字、图表、模型来表述研究过程。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有关宇宙的图片、照片、、录像资料、书籍等。
学生准备:课前收集有关宇宙的信息。
【教学过程】
一、膨胀的宇宙
1、情境导入:同学们,20xx年我国载人航天飞船“神舟5号”的发射成功,让我们中国“千年飞天梦,今朝变成真”。现在,就让我们一起乘坐“神舟号”飞船到太空遨游,继续去探索宇宙。
(板书课题)
2、师:我们先来到地球家园的所在地——太阳系,回想一下,太阳系是怎样一个星系?
(太阳系是以太阳这颗恒星为中心的,由行星及其卫星、矮行星、小天体(包含小行星、流星、彗星)等组成的一个天体系统。)
3、提问:太阳系在宇宙中是唯一的吗?
4、学生思考回答。
(引导学生们认识:太阳虽然是太阳系里唯一发光的恒星,但是太阳系在宇宙中并不是唯一的。天空中的星星大多数也是和太阳一样发光发热的恒星,它们有的也会组成类似太阳系一样的天体系统,太阳系和众多的恒星一起组成的一个恒星集团,被人们称为银河系。)
5、(出示银河系俯视和侧视的图片)让我们看看银河系的模样吧!说说你们觉得银河系像什么?
(银河系俯视像一个巨大的漩涡,侧看像一个中心略鼓的大圆盘。)
6、阅读课本第61页资料,说说银河系中有多少颗恒星?银河系有多大?
(银河系大约由1000亿~20xx亿颗恒星组成,直径有10万光年。)
7、太阳在银河系中的位置看得出来吗?光年是一个什么单位?1光年等于多少千米?算一算。
8、了解了银河系,你们有什么感受?
9、讲解:银河系还不是宇宙的全部,类似银河系一样的星系还有100亿个,人们把它们统称为河外星系。
10、讨论:我们已知的宇宙空间到底有多大呢?
(说明:现在人们用天文望远镜已观测到距我们120亿光年的宇宙空间深处,但仍没有看到宇宙的边缘,而且科学家发现宇宙正处于青年时期,还在长大,还在膨胀之中!教师简单介绍红移现象。)
二、充满活力的宇宙
1、师:组成宇宙的恒星究竟是怎样的呢?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
2、组织学生观看相关的录像资料,并展示恒星一生中的几个重要阶段的图片和资料。
(恒星的一生: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燃料消耗殆尽,膨胀变成巨星或超巨星——爆炸成超新星——变成黑洞或中子星;或者星云的气体和尘埃紧缩——原恒星——小型或中等恒星变成红巨星——燃料耗尽而缩小变成白矮星——能量耗尽变成黑矮星)
3、新星爆炸是怎么回事?你有没有收集到这方面的资料。
4、学生交流各自收集的资料。
5、小结:如同人体的细胞在新陈代谢一样,宇宙中每时每刻都有许多恒星诞生,同时也有许多恒星消亡。同时,恒星都在不停地高速运动,有些恒星自身在有节奏地膨胀和收缩,有的恒星在向外抛射物质……也正因为如此,我们的宇宙充满了活力。
三、人类对宇宙的探索
1、谈话:自古以来,人类就对宇宙充满了幻想,向往着飞向太空。我们看到的这些资料,正是人类不断地对宇宙进行探索的.结果。
2、你知道我国人民在宇宙探索方面取得了哪些成就吗?
(1、我国是世界上公认的火箭发源地。2、我国的航天技术在世界上占有重要的地位。3、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和“神舟”六号圆了中国人的飞天梦想。现在“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又发射成功,不久的将来,我国宇航员还将登月考察。)
3、你还知道在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有哪些代表人物?他们分别有哪些贡献?
4、学生们谈自己的想法。
5、教师补充相关资料,并选择性的详细介绍。
6、小结: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探测工具不断改进的过程,体现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中国宇航事业的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民族的尊严和自豪感;我们更不会忘记,无数科学家和宇航员为实现人类遨游太空的伟大理想,体现出的前赴后继的献身精神;人类对宇宙的探索是没有止境的。
四、拓展延伸:
请同学们课后继续收集各种有关宇宙和人类探索宇宙方面的资料。
(1、引导学生利用书籍、网络、影视等各种方法收集;2、指导学生对资料进行分类整理,如天体资料、探索工具、航天故事等;3、引导学生通过黑板报、科技手抄报等形式进行展示交流。)
板书设计:
8、探索宇宙
一、宇宙空间的天体系统: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宇宙
二、宇宙是运动变化的,膨胀的——充满活力
科学教案 篇5
课 题:空气和我们的生活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呼吸的研究活动来认识空气对人的生命活动的重要意义。
2.通过亲身体验使学生认识到保持教室内的空气流通对保证呼吸卫生的重要意义。
3.渗透环保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关注我们周围的生活。
重 点:通过各种体验活动来认识空气与我们的生活的关系。
难 点:空气对生命的意义。
教学过程:
1.教师:今天我们把门窗关着上课吧。
2.请大家趴在桌上,记录我们一分钟呼吸多少次,数完后,请在记录本上记录下来。
3.刚才是安静时的呼吸次数,如果我们运动后每分钟呼吸次数会有变化吗?会有什么变化?
做一会静力性动作,如用力弯曲手臂等,然后马上记录呼吸频率,并写在记录本上。
4.比较:安静时和运动时呼吸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呢?
由这个问题引出人是通过呼吸获得氧气、排出二氧化碳等废气,人的生命活动离不开氧气等知识。一般来说,学生能够自己说出来,如果不行,老师要讲解,或让学生看课文中的“资料与拓展”。
5.如果我们不呼吸呢?引出游戏:憋气比赛,看谁坚持的时间长。通过这个比赛让学生认识到,人不能不呼吸。
6.想一想,今天我们把门窗关闭着上课,你有什么想法呢?
小组充分讨论后全班交流。学生大致会说出下面的一些情况:我们感觉有点闷。
在封闭的教室里,氧气不足;我们呼出的二氧化碳又吸进来了;新鲜空气少,二氧化碳多,所以觉得闷,对身体不好。
7.体验活动:分男女生,到教室外的走道上站一会,体验教室外和教室内的空气给我们的感觉。活动完毕后问:“你们现在最想做的一件事是什么?”学生会回答:“打开门窗!”由此将学生的认知与情感的体验推向高潮。
8.想一想,在冬天,我们往往把门窗紧闭着上课,这对我们的身体是没有好处的,但天气又冷,不敢开窗,我们有什么好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呢?
9.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类似的情况呢?我们对这些情况调查一下。
夏天空调房间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家庭里的空气流通问题;
大商场是如何解决通风问题的;
城市里的空气污染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