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活动教案模板合集五篇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保证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的基本条件。教案要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科学活动教案5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科学活动教案 篇1
活动方法
尝试教学法。
活动准备
1. 大型玩具弹跳垫。
2. 弹簧及带弹簧的玩具、用具(拉力器、弹簧秤),其他有弹性的物体(各种橡皮筋、各种皮球、海绵块、手表带、袜子、带弹性的衣服等等)。
3. 字卡(弹性)。
活动过程
一、 组织幼儿在室外玩大型玩具弹跳垫之后,进入室内坐好
师:(提问)1。小朋友在玩弹跳垫时身体有什么感觉?
3. 你们知道身体为什么会向上跳吗?(自由发言)
二、 幼儿自由探索材料、鼓励幼儿大胆尝试
1. 请幼儿准备好有事弹性的物体,重视幼儿的发现。
师:你们面前摆放了很多东西,请小朋友试着去拉一拉、压一压、捏一捏,看看有什么变化。(提问后幼儿自由发言)
2. 鼓励幼儿再尝试一次,巩固对弹性特征的感觉。
师:请小朋友再去试一试刚才没有玩到的东西,看有没有新的发现。(教师指导幼儿自由发言)
小结:这些东西真有趣,用力压或拉它时,它会变形,手一松,它又能变回来,这就是物体的弹性。
3. 请幼儿用身体语言来表示弹性的特点。(如弹跳、弹簧步等)
三、 比较尝试,巩固弹性概念
1. 出示一些有弹性和没有弹性的物体让幼儿
尝试、比较。
师:老师给小朋友准备了许多与刚才不一样的物体,请你们再去试一试,把新的发现告诉我。(自由发言)
小结:有的物体能变形但不能还原,有的物体不能变形,所以它们没有弹性。
2、请幼儿把有弹性与没有弹性的物体分家,分别放在两个不同颜色的筐子里。
四、 联系生活实际,加深对弹性的认识和理解
师:在生活中你们还见过哪些有弹性的物体?(自由发言)
五、 小结内容,游戏结束
1. 小结:短短的时间里我们又学会了许多知识,知道了用力拉压物体会改变开头手一松物体又恢复原状的现象叫弹性,还明白了弹性的东西对我们的生活有重要的作用。
2. 游戏“走迷宫”,幼儿出教室。
活动目标
1. 让幼儿探索有弹性的物体,获取有关弹性的科学经验。
2. 激发幼儿探索科学现象的兴趣,培养其关心周围事物的习惯。
科学活动教案 篇2
一、活动题目
幼儿园大班科学教案――蚂蚁搬食物回家
二、活动目标
幼儿通过观察蚂蚁“搬食物回家”,感知蚂蚁单个搬、群体搬食物,沿途回家这一有趣现象,培养幼儿认真、仔细的观察习惯和探究问题的精神。
三、适用对象
5~6岁幼儿。
四、活动所需资源
放大镜、昆虫盒、玻璃瓶或矿泉水瓶子、米饭、饼干、昆虫尸体、彩笔、纸若干。
五、活动过程
找幼儿园内或园外蚂蚁较多的地方(场地宽阔、安全),能看到蚂蚁巢穴的人口。活动前先在四周撒上蚂蚁爱吃的食物,如米饭、小果皮、饼干等。找一找,看一看,你看到了什么?
晨间带幼儿散步时,有意带到指定场地,让幼儿自发说出:看,有那么多蚂蚁,它们在搬东西。激发幼儿观察兴趣。
看一看,说一说,蚂蚁怎样搬食物?
(1)蚂蚁用尾部(屁股)搬的。
(2)蚂蚁用头上的须(触角)搬的。
(3)蚂蚁用手和脚一起拖的。
(4)有许多蚂蚁一起拖的。
试一试,找答案。
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蚂蚁搬东西。
(1)蚂蚁用嘴巴叼住,把东西搬回家。嘴巴有一对像螃蟹一样的大钳子,力气很大。
(2)当食物过大时,小蚂蚁会用头去碰另一只蚂蚁的头,过一会就有许多同伴来共同搬运食物。
(3)蚂蚁搬东西回家时,是大家排成一队,沿着原来的路回家。画一画、说一说,蚂蚁搬食物回家。
科学活动教案 篇3
活动目标:
1.通过摸、看等多种方式,引导感知冰的凉、易融化等特征。
2.迁移已有经验,探索冰中取宝的方法。
3.增强自信心,体验成功感。
重点:引导幼儿在多种感官和自主实践的方式下获取冰的直观经验。
难点:在自主探索中,能明确并说出自己所运用的取物方法。
活动准备:
冰、夹心冰块、水、盆、小石头、剪刀等物品。
活动过程:
一、引导幼儿运用多种感官感知冰的特点。
1.老师收到了来自南极好朋友企鹅送来的礼物,猜猜看是什么?
2.引导幼儿通过摸、看等多种方法,感受冰的特征。
教师根据幼儿回答情况小结冰的特点:冰摸一摸是凉的、很光滑;放在手心里会慢慢融化成水,掉到地上很容易摔碎。
二、探索活动“冰中取宝”。
1.打开第二份礼物。小企鹅把礼物放在冰块里了,有什么办法能取出礼物?
引导幼儿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可以取出冰中小礼物的方法。
2.介绍环境中的一些辅助工具,请每位幼儿取一块冰块,尝试想办法取礼物。
3.幼儿自由取宝,教师观察记录不同的取宝方法。
4.分享交流。
(把冰放在水中融化,把冰块敲碎,用小手捂冰,用石头敲冰……)
三、品尝自己取出的宝,体验成功感。
请幼儿介绍自己冰块里藏了什么?你是怎么取出来的?
四、留疑,激发再探索的欲望。
小企鹅是怎么把礼物放到冰块里的?引导幼儿回家试一试。
让幼儿在各种感官的参与下,获取对冰的初步认知,这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学习过程。
结合生活经验说说如何冰中取物,增加了幼儿探索的兴趣。同时也是为下面的实践探索作经验铺垫。
自主探索,检验设想,让幼儿在实践中获得科学经验。
提供说说吃吃的平台,帮助幼儿经验共享,感受成功的喜悦。
保护幼儿探索的积极性,并给予新的.探索帮助。
科学活动教案 篇4
活动目标
1、愿意跟着教师一起看看蔬菜,讲讲蔬菜的名称。
2、感受蔬菜娃娃可爱的造型,增强对蔬菜的好感。
活动准备
1、蔬菜画—我的妈妈
2、卷心菜、土豆、辣椒、芋艿、西红柿若干,放在一个大箩筐里;
5个蔬菜标记贴在椅背上;小箩筐5个;
教学过程
一、蔬菜宝宝好
1、教师:今天来了许多蔬菜宝宝,看看是谁来了?
(1)出示卷心菜
这是谁呀?
引导孩子说说卷心菜的名称、颜龟、形状,并向卷心菜问好。
(2)出示土豆
这是谁呀?
引导孩子说说土豆的名称、颜色、形状,并向土豆问好。
(3)出示辣椒、西红柿,方法同上。
2、教师:今天蔬菜宝宝要来跟我们做游戏,我们欢迎它们吧!
二、蔬菜宝宝放这里
1、教师:蔬菜宝宝说它们挤在一起很不舒服,请小朋友帮帮忙把它们分开放。
2、出示5种蔬菜的标记和小筐,引导幼儿按标记分放蔬菜。
3、幼儿将蔬菜按标记分放
教师和幼儿一起检查有没有放错,并以蔬菜宝宝的口吻表示感谢。
三、蔬菜娃娃真可爱
1、教师:蔬菜太可爱了,我们要把这么多蔬菜变成一个可爱的蔬菜娃娃吧。
2、教师和幼儿一起讨论怎样将蔬菜变成蔬菜娃娃。
(1)蔬菜娃娃的头发可以用--卷心菜。
(2)蔬菜娃娃的脸可以--用连接的方法摆放。
(3)蔬菜娃娃的嘴巴红红的—西红柿
(4)看看蔬菜娃娃还缺什么?
耳朵、鼻子—土豆。
3、教师:蔬菜娃娃做好喽,蔬菜娃娃眯眯笑,蔬菜娃娃真可爱。
四、观察蔬菜画—我的妈妈
科学活动教案 篇5
活动目的:
1、体验手影游戏的愉悦情绪;
2、动手探索影子形成的科学现象,初步了解影子在民间艺术中的运用;
3、大胆发挥想象,创造有趣的影子。
活动准备:
1、 台灯、手电筒、应急灯若干 布3-4块
2、 手影及镂空图片、树干、书本等若干,
3、 音乐片段
活动过程:
1、以教师自编的手影故事引题
2、与幼儿共同讨论手影形成的科学原理
a、 刚才故事里的小动物是怎么变出来的?(小动物是手的影子变出来的)
b、那影子是怎么形成的呢?
教师小结:影子的形成是东西挡住了光就形成影子,如果我们把灯关了,看看还有没有影子,所以影子的形成需要光的帮助。
3、自由探索,鼓励幼儿发挥想象,尝试手影游戏
a、提供各种工具及图片,鼓励幼儿大胆想象尝试影子游戏
b、边玩边交流探索发现影子的科学想象
4、集中幼儿共同讨论,交流总结
a、你发现了什么?
b、你还在什么地方发现影子(借助图片丰富幼儿的知识经验)
5、播放《皮影戏》片段,欣赏影子在民间艺术中的运用,加深对影子的了解
师:我们的民间艺人根据影子的现象发明了皮影戏,让我们一起欣赏吧!
6、与幼儿共同跟着音乐表演影子,结束游戏
活动延伸:
1、剪画影子,表演影子
2、制作并表演皮影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