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必备】端午节教案四篇
作为一位兢兢业业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教案是备课向课堂教学转化的关节点。那么你有了解过教案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端午节教案4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教案 篇1
活动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名称、来历和有关习俗,知道端午节是中国的传统节目之一。
2、体验中国民间节目的韵味。
活动准备
1、幼儿已经初步了解中国农历记年的方法。
2、幼儿用书:《快乐端午节》。
活动过程
1、幼儿相互交流,初步了解端午节。
教师:今天是什么日子?
幼儿和同伴交流。
请个别幼儿在全班面前表述,重点引导幼儿表述端午节的时间。
教师和幼儿共同小结:端午节是中国农历的五月五日。
2、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的来历。
教师:端午节是怎么来的,有没有小朋友知道它的传说故事?
幼儿相互交流。
教师请两名幼儿讲述,大家分享端午节的传说。
教师小结:古代楚国的诗人屈原非常热爱自己的国家,在秦国攻破楚国京都时,屈原看到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农历五月五日,在写下了诗歌《怀沙》之后,抱石投汩罗江而死。屈原死后,楚国老百姓非常悲痛,纷纷涌到汩罗江边去凭吊屈原。
3、引导幼儿进一步了解端午节的风俗习惯。
教师:在端午节这天,人们都有哪些活动,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活动?
幼儿分组交流。
每组选1名幼儿在集体面前发言。
教师小结:端午节人们会进行许多活动,如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配香囊等。
4、引导幼儿看幼儿用书,巩固对端午节的了解。
教师:书上有许多活动,请你找出端午节里人们的活动。
幼儿认读,并完成幼儿用书上的练习。
端午节教案 篇2
活动目标:
1、让幼儿感受传统节日气氛,激发幼儿对传统文化节日的兴趣和民族自豪感。
2、帮助幼儿了解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端午节的来历及风俗习惯。
3、让幼儿了解节日的由来,感受节日欢乐的气氛,一起欢度节日。
4、在活动中增长幼儿对文学作品的爱好和对大自然的爱。
5、激发幼儿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情感,培养幼儿初步的审美能力。
活动准备:
1、视频(端午节儿歌)
2、图片(粽子、龙舟、香囊等)
3、实物:粽子、香囊
活动过程:
一、导入播放视频
1、问题导入师:小朋友们,你们知道五月初五是什么节日吗?
幼:端午节
师:那小朋友们知道端午节我们都要做什么事情来庆祝呢?
幼:赛龙舟、包粽子、吃粽子、做香包师:哇小朋友们都知道端午节要做这么多事?那你们知不知道为什么端午节要包粽子赛龙舟呢?
2、教师讲述端午节的来历。
3、教师再次提问:好了,小朋友们,听完了这个故事,你们现在知道我们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是为了纪念谁呀?
幼:屈原
二、给挂图选字活动。(巩固上面学的端午节知识)
1、师:在黑板上挂有关端午节的图片,请小朋友选字贴在图片的下面。
2、幼:选字活动
三、看视频,学儿歌。(再次巩固有关端午节知识)
师:教读《端午节儿歌》
五月五,端午到。
赛龙舟,真热闹。
吃粽子,带香包。
蚊虫不来身边闹。
幼:跟着老师和视频一起学习《端午节儿歌》。
端午节教案 篇3
小班教案《端午节》含反思适用于小班主题教学活动当中,让幼儿知道包粽子的原料和方法,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激发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活动目标
1、初步了解端午节的传说及人们在节日中的习俗。
2、知道包粽子的原料和方法。
3、激发幼儿对民族传统文化的兴趣。
4、愿意参加活动,感受节日的快乐。
5、让幼儿知道节日的时间。
活动准备
幼儿用书人手一册或赛龙舟的录像和图片。
包粽子的材料,香包、鸭蛋、粽子各一个。
活动过程
1、出示粽子,引出“端午节”的传说。
提问:这是什么?你们吃过粽子吗?都吃过哪些味道的粽子?
幼儿自由讨论,说说大家在这段时间里经常看见大人包粽子、吃粽子,这是为了什么?
介绍端午节来历的传说。
2、组织幼儿观看图片或幼儿用书,了解端午节的习俗。
在端午节,人们会进行哪些活动?
龙舟是什么样的?人们在怎样划龙舟的?一边划龙舟还做些什么?他们为什么这样做?
绿色的粽子里面有什么?包粽子需要哪些材料?怎么包出来的?
你吃过粽子吗?你吃过什么样的粽子?
3、教师介绍其他的有关的风俗习惯。
小结:端午节是中国人特有的节日。
4、品尝粽子,感受节日的气氛。
教学反思
端午节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但对中班幼儿来说,还比较陌生。本活动开始时我先出示粽子,引出话题。接着通过观看卡通视频,引导幼儿了解端午节。最后通过观看赛龙舟视频,感受赛龙舟时的紧张的气氛。屈原这个人物对于幼儿来说不熟悉,更不了解这个人物,所以我结合挂图故事引导幼儿了解屈原的故事,从而使幼儿产生对屈原的敬佩之情。但是课堂效果来看,幼儿对于古代的国与国的概念不是很清楚,听的有点含糊。但是对故事的大致思想还是有一定的感受。幼儿都知道端午节有特别的食品――粽子,它是多种形状、多种口味的。整堂活动中幼儿还是比较投入的。在屈原这个人物介绍这一方面还是需要再加强改进。让幼儿更容易接受并学习。
端午节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端午节的民俗风情
2、学习场面描写的方法
3、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4、对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批判与继承
教学重、难点:
1、分析龙舟竞渡的精彩场面描写
2、培养学生语言表达以及联想、想像的能力
3、培养学生团结协作的
教法:巧设问题情境促使生成注重多元对话启迪思维
学法:沉浸文本在活动中体验自主探究在评议中感悟
课前学习:
1、熟读课文,了解内容,解决字词。
2、布置学生利用图书馆、络等条件查阅沈从文简历,端午节及其他感兴趣的传统节日的习俗,相关诗文等资料,并分类制成读书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今年起有三大传统节日新增为法定假日,你知道是哪三个吗?(学生作答。)请同学们来看一下,这首诗是哪个传统节日的?(多媒体展示:屈原已死三千年,招魂野祭五月前。龙舟迅疾如流矢,万人喝彩青潭边。)(引入课题,板书:端午日)
2、学生简介端午日的来历和相关习俗
是不是的有地方的螶习俗都一样呢?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沈从文笔下的湘西人民是怎样过端午日的。
二、整体感知,体验端午
1、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①湘西人端午日都有哪些风俗?(用三字词语概括)
②介绍这些风俗习惯的顺序是什么?(划出相关的语句)
③你认为最主要的民俗活动是什么?
(学生回答端午日风俗:穿新衣画王字吃鱼肉
看划船(赛龙舟)捉鸭子;文章的顺序:时间顺序;最主要的民俗活动是:赛龙舟)
三、评读赏析,感悟端午
1、阅读第一节“把饭吃过后”到最后
思考:龙舟赛到起点和终点;
龙舟的外形特点;
参赛人员的分工;
龙舟竞赛的场面描写。(从文中画相应的语句。)
2、朗读龙舟竞赛的场面描写,分析场面描写的'常用方法。
①提问:前阶段学校开运动会,假如现在要你描写一下运动会激烈的比赛场面,首先你会对什么进行描写?(引导学生回答运动员的竞争)那么描写运动员你会写什么呢?(学生回答运动员的动作-----动词的运用)
②请你划出文中龙舟比赛场面的动词,并思考它们起到了什么作用?(:动词准确生动)
③提问:除了描写参赛人员的激烈紧张的竞争外,作者还描写了哪些人,有何作用?
(明确:两岸观赛的人,从侧面突出比赛场面的激烈紧张-------正面描写侧面描写相结合)
④提问:作者在写到比赛进入高潮时还想到了什么情景?这种情景真在眼前吗?
(明确:使人想起小说故事上的情景--------------虚写,实写结合)
3、场面描写的方法:正侧面描写相结合虚实结合准确的动词
4、根据,发挥想像,自己选定一个角色(带头的、锣手、鼓手、桨手、群众……),用一段连贯的话有针对性地向大家介绍你在活动中所在的位置,所做的事及所起的作用。
示例:我是我们这一队的带头的,就坐在船头上。你们看,我头上缠裹着红布包头,手上拿两只小令旗。比赛开始后,我就左右挥动小令旗,指挥船只的进退。在我的指挥下,桨手们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我们的龙船好似长龙出没于波光烟雨之中,直冲终点线。
四、分析意义,培养
1、提问:龙舟赛既然是如此的紧张激烈,那获胜者的奖品一定是非常丰厚的啦,是不是?所谓的“重奖之下必有勇夫”。那获胜的船手们的奖励是什么?
2、既然奖励不丰厚,那你认为龙舟比赛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明确:合作努力的光荣(力量从团结中来)培养了勇往直前、力争上游的。引用筷子的典故启示学生要有集体意识和团结。
3、延伸:联系实际来谈谈现实生活中有没有这种,并说说对你的启示。
老师提示或:四川大地震;北京奥运会的成功举办;抗洪救灾……
五、拓展延伸,端午之争
1、无论是湘西人民的习俗还是我们这里的习俗,都是我们的祖先在久远的古代流传下来的。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越来越多的洋节日涌入了我们的生活,而且不断受到年青人的青睐和追捧,他们乐此不疲,甚至说传统节日太土了,我们只要洋节日。
2、据报道,韩国人认为端午节源于韩国,并成功申报了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此举引起民众的激烈抗议。
3、端午节不仅存在着国际争议,就在国内也是如此,比如苏州“端午公祭伍子胥”引发与湖南端午节起源之争。
对以上三则材料你是怎么看待的呢?请写下你的感想。
六、教师
当我们感受过湘西端午的喜庆与热烈后,我们冷静下来思考了端午独特的文化内涵与价值。端午是传统文化中的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不论它起源于湖南还是苏州,我们都可以共享之。但是新时期一个民族如果不懂得保护自己的传统文化,而要濒临被他邦侵占,这将是文化沦丧!所以,保护传统的文化,使其散发现代光芒,我们人人有责!
七、课后学习:
1、到上浏览各地的端午习俗,收集有关端午的诗歌,做一份“端午文化行”小报。
2、读写迁移:请同学们运用刚学的场面描写来写一段学校周一升旗仪式或课间操时的场面,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