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5篇
作为一位不辞辛劳的人民教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写教案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1学习目标:
1、学会10个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内容,通过小姑娘的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体会小姑娘的善良、纯真,提高理解能力。
教学重难点:
联系学生的读书体会,读中感悟。体会小姑娘的善良、纯真。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课件。
第一课时。
一、释题导入。
教师板书
课题:阳光洒下来。
师:你看到这个课题后,想到了些什么?(晴朗的天空阳光普照大地……)
二、检查预习。
1、圈:(1)说说预习课文时,你觉得要注意的重点字词是什么?
2、查:你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理解了哪些词语的意思?(塞)
3、问:读完课文,你提出了什么问题?
三、整体感知,交流合作。
1、小组内分自然段读一读。
2、课文大致讲了一件什么事?读了这篇文章你有什么感受?
四、学习第一部分,初识人物。
1、自由读1—3自然段,想想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小姑娘?
(1)学生自渎,在相应的地方做上记号。
(2)小组交流。
(3)全班反馈,边交流边指导,读好相关的句子:“我是长得小小而不怎么会表达的女孩。脑子里总有想不完的事。”
(4)小结:这是一个弱小、内向、爱思考的女孩。
2、如果你是小姑娘,你对那个新来的修鞋老伯伯有怎样的想法。
(1)学生找到描写老伯伯的句子读一读。
(2)引导读句子,体会小姑娘对老伯伯的好奇,也通过观察思考,感觉到老伯伯生活的艰难。
五、指导书写。
1、教师范写。、
2、学生独立练习。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回顾第一节课的内容。
二、学习第二部分,走进人物心灵。
①读读4—16自然段,讲讲小姑娘和修鞋老伯伯之间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②找找描写老伯伯的语句和写小姑娘心里想法的句子,分别做上不同的句号。
③自读感悟,再读句子,想想这时老伯伯和小姑娘心里想了些什么?在句子旁边作上批注。(教师巡视指导、点拨)
④全班交流。
1、走进老伯伯的内心。
在断针时,老伯伯叹了一口气,这时他心里是怎样想的?(指导读句子)
老伯伯见我给了针钱,有说不用找钱时,他抓起书包仔细检查,从这里能看出老伯伯的想法有是什么?
2、走进小姑娘的内心。
重点体会句子“我一楞,仿佛有什么东西轻轻拍了我一下心脏。”和“我转回神,飞快的把书都塞进书包里,又飞快地取出口袋里折得皱皱的钱,塞到老伯伯的手里……”
如果你就是这位小姑娘,说说你为什么这样做?
3、分角色朗读这个部分。
三、学习第三部分,升华情感。
1、妈妈为什么说我是一位好心肠的姑娘?读读课文的最后4个自然段,展开小组讨论。
2、交流看法:要求表达观点时,要用课文中相应的语言作为依据。
3、回扣主题:全班齐读课题,为什么说妈妈的话像阳光照进我的心里?说说你的看法。
4、小结:妈妈是在夸小姑娘关爱他人、用心体察他人的疾苦,很善良,也是对小姑娘主动承担自己过失,有责任心的一种肯定。
四、联系实际,指导行为
在你的生活中,发生过类似的事情吗?能不能谈谈你当时的感受?
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2设计理念:
着力指导学生积极主动地用心去读书、用情去体验,让学生真正读进课文里去,把课文读进自己的心里去,读出韵味,读出思考,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
教学目标:
1、学会课后9个生字,绿线内的字只识不写,体会课后习题3中带点的词在表达上的作用,并能积累下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选择地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3、读懂课文,有自己独特的理解,并能通过朗读等形式表达自己的见解。
4、凭借课文中的语言文字,懂得“尊重生命”、“热爱生命”。
教学重点:
深入体会一些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难点:
感悟作者揭示的深刻道理。
教学过程:
一、分步揭示课题,质疑《触摸春天》
1、同学们,现在是什么季节?(随学生回答,板书:春天)课前,老师和大家一起到校园里去找春天,你们找到春天了吗?怎么找到的?(请多名学生说说)
学习的方法莫过于联系生活实际,课前带学生寻找春天,既积累了语言,又调动了情感,使学生上课时有话可说,有情可表。从学生已知的入手,学生很快就能进入到学习活动中来,拉近了文本与生活、学习与生活距离,使学生学得自然、学得轻松。
2、是的,我们可以用眼睛去观赏春天,用耳朵去聆听春天,用鼻子去嗅闻春天,用嘴巴去描述春天。然而,有一位女孩却要用双手去触摸春天。(板书:触摸)
3、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题目就是——《触摸春天》。请大家读课题,一定能读出不少疑问。(指名交流)
二、走进《触摸春天》,整体把握全文
1、是的,春天可以看,可以听,可以闻,可以说,难道还可以触摸?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按这样的说法,表达你对课文的初步了解。(出示)
2、学生浏览课文后,指名说。
安静(谁)在用手(心)触摸花、蝴蝶(春天)。
随着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盲童安静。
课标指出,在阅读教学中要培养学生学会浏览、根据需要搜集信息的能力。这一环节的设计旨在于此。
3、仅仅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当然不能满足我们的要求。要想更深入地理解课文,还要用心读书、用情体验。下面请大家再读课文,借助拼音把课文读正确、读流畅。
4、检查读书情况,教师相机点评。
三、品读《触摸春天》,读出个人感受
1、同学们,请选出你最感兴趣的部分默读,并至少提出一个问题。
2、读好了吗?问题想好了吗?谁愿意来说一说。
阅读是个性化行为,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 ……此处隐藏16690个字……根,会引发多少游子的思乡之情。今天我们学习唐代诗人王维的一首思乡佳作,诗题是《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二、了解作者,阐释题意。
1、说说对王维的了解,补充王维的资料。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唐代诗人,多才多艺,是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流传至今的诗歌有400余首,人们又称他为“诗佛”。
2、题目中有一个生字——忆。指导书写。“忆”是什么意思?围绕这个“忆”字,你从题目中还知道了什么?请大家轻轻打开书36页,可以结合课文后面的注释来说。
(1)在这里“山东”不是指现在我国的山东省,而是指华山以东,诗中指作者的家乡山西省(板书:家乡)。王维不到17岁就与弟弟王缙离开家乡到当时全国最热闹的城市——首都长安游学,也就是现在的陕西西安市。
出示示意图,介绍两地之间的大概距离。(两地间高速公路路程为536千米,驾驶汽车需6小时45分钟。如果步行,每小时走4千米,每天走十个小时,也要半个多月才能到达。)
(2)重阳节:九月九日是重阳节,是我们传统节日中非常重要的一个节日。古时候人们过重阳有登高、赏菊、插茱萸等风俗。
(3)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将茱萸插在头上,据说可以消灾避邪。(逐步将诗题板书完整)
你能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吗?题目很重要,是走进课文、走进古诗中的一扇门。从题目中,我们知道这首诗写的是诗人在重阳节这一天思念家乡亲人,想念兄弟的事。齐读诗题,注意语调低沉缓慢。
题目平实朴素,内容也看似平常,但是为什么这首诗会流传千古,被人们广为传颂呢?
三、创设情境,读中悟情。
1、学习诗歌,“读”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只有通过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有更多的收获。读古诗有三个层次,三种境界:读得正确流利——读懂意思——读出感情。
(一)读正确流利:
(1)出示带注音诗句,自由读;
(2)指名读,纠正读音;
(3)去音后男读女读,读出节奏;
(4)提出生字并归类,小组开火车认读并组词,交流识记生字的方法。在这一课的生字中,你觉得哪个字最难写,我们应该注意些什么。
左右结构:忆佳倍插
上下结构:异
半包围结构:逢遥遍
板书:“异”。师示范“插”的笔顺,生练习书写。
(二)读懂意思:
1、诗句读通了,我们还要读懂诗句的意思。交流学习古诗的方法。
学法小结:查资料、看注释、联系上下文或生活经验、反复诵读。
2、先轻声或默读古诗,根据下面的注解与插图,想想全诗大概是什么意思,能说出大概意思即可。同桌交流想法,指名汇报。
(三)读出感情:
同学们对诗句的意思理解得很准确。师错误范读。诗人通过诗句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哪些诗句或者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孤独、苦闷、伤心的心情?在书上圈画出来。
1、(板书:独)汉字是会说话的。仔细看看“独”字,透过它你看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出示句式,想象说话:
远在异乡,当时,王维独自一人。
(生病时、空闲时、遇到困难时、写出一首好诗时……)
由此可见,当王维吟诵出“独在异乡为异客”的诗句时,他心中该是多么的酸楚啊!请体会王维此时的心情,带着王维的感受再读第一句。
2、即使生活在繁华都市中,即使满腹才华被人赏识,孤单无助的王维仍是一名生活在异乡的异客,无时无刻不在思念亲人,这是魂牵梦绕的思念啊。尤其是在过节的时候,这思亲之情更为刻骨。诗人把满腔思念都倾吐在哪句诗句中?(生读)“每逢佳节倍思亲”。整首诗中,这一句流传最为广泛,每个字都凝聚了诗人的情感和心血。
你们认为哪个字诗人用得?为什么不说“每逢佳节更思亲” “每逢佳节又思亲”,偏偏要说“倍思亲”呢?同桌讨论。(一个“倍”字,既表现出今日思亲之情的强烈,又表明王维平日无时无刻不在思念家乡的亲人。)(板书:倍思亲)
诗中提到的“佳节”还会是哪些中国传统节日?生回答时,师补充相关习俗。
传统节日丰富多彩,最重要的是不管什么节日,都是家人团聚的大好时机。那么在不同的节日里,远在异乡的王维都会看到什么、想些什么?
出示句式,同桌交流,想象说话,说出人物的动作神情:
节到了,王维看到,想起家乡的亲人,。
(师:春节——看到家家户户热热闹闹地一起包饺子、放鞭炮——泪流满面)
家乡的人,家乡的事,即便只是一句普通的问候,一碗热腾腾的饺子,都令王维刻骨铭心,难以忘怀,他怎能不——(配乐读)“每逢佳节倍思亲”。
好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它道出了多少天涯游子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呀,我们可以想象:
a、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他乡求学的孩子们,会在心底默默地念起:——
b、中秋来临,远在外地打工谋生的人们,会对着明月诉说:——
c、每到国庆节,远在异国他乡的海外游子,会面向祖国深情地说:——
3、虽然心中倍思亲,但重阳节这天,王维还是无法与亲人团聚,只能任思绪飞越千里,他会在脑海中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呢?
家乡亲人的一举一动那么清晰地浮现在眼前,却不能真实地拥抱、交谈,这种痛苦的滋味令人心碎啊!王维只能面向东方,含泪吟诵——(读)“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亲人们团聚在一起,又会想些什么呢?的确,家乡的亲人又何尝不在思念着王维啊!登高远眺,无限的牵挂、担忧、思念涌上心头,他的亲人们一定也会面对西方,大声喊出——(读)“每逢佳节倍思亲”“遍插茱萸少一人”。
4、胸怀大志的王维年少早熟,为实现自己的理想甘心忍受离别的痛苦,只能把自己的绵绵思乡之情融入到诗句之中,正因为对亲人的眷恋,对故乡的依恋,是人类永恒不变的美好情感,所以这首诗直到今天还能深深地打动我们的心。现在让我们再次读读这首诗。(配乐背诵)
5、总结学法。
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我眼前仿佛出现了眼含热泪,神情忧郁的诗人王维。这节课,我们通过逐次逐句地品,设身处地地想,入情入境地读,真切地感受到诗人的情怀,希望今后在学习古诗时,同学们能自觉地运用这些方法。
四、延伸课外,拓展阅读。
古时候交通、通讯极为不便,人们长时间外出时只能靠诗歌来抒发自己思乡思亲的痛苦心情,所以自古以来就有很多思乡诗歌在民间广为流传,其中一些名篇更成为千古绝唱。
出示:
(1)学过的思乡诗歌题目:《秋思》《长相思》《泊船瓜洲》;
(2)朗读补充的诗歌。
渡汉江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立春。近乡情更怯(qiè),不敢问来人。
十五夜望月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qī)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有兴趣的同学还可以在课后继续收集王维的诗歌或者思乡诗歌进一步阅读、品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