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敕勒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常常需要准备教案,教案有助于顺利而有效地开展教学活动。那要怎么写好教案呢?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敕勒歌教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敕勒歌教案1一 导入课题
师:由敕勒一词导入课题,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以游牧为生,生活在大草原上,孩子们,你们在书中,电视上见过草原吗?草原上是什么样子的?
二 初读课文
①自由读,圈生字,读准音;?
②带拼音读古诗(指名读);(正音:似、苍都是平舌音,见的读音是xiàn)?
③去掉拼音读古诗(齐读);
三 抓“景”读诗,读出景物
⒈ 诗读了这么多遍,作者在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呢?
出示读书要求:
自己读古诗,找一找古诗中都描写了哪些景物?并用“ ”标出来。
① 找出景物,理解川字的意思;
② 老师示范读,读出景物;
③ 学生学老师的样子自己练读;
④ 指名读(老师指导);
⑤ 齐读;
⒉诗中描写了这么多的景物,如果让你给这些景物赋予色彩,你会把什么颜色送给谁呢?
① 指名说;
② 重点理解“苍苍”,识记字形,了解字意,
③ 指导读“天苍苍”,读出天的蓝,天的辽阔;
④ 写生字“苍”;
⑤ 由“苍苍”是魔法师,在不同的词语中有不同的颜色,引申“松柏苍苍”和“白发苍苍”。
⑥ 理解“茫茫”,识记字形,由“野茫茫”引出“大海茫茫”。
⑦ 练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⑧ 老师范读,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齐读“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四 、抓“动”态词,读出美
读着读着,这幅画面不再静止了,在你的脑海中鲜活了起来,在你的内心里生动了起来,仿佛自己来到了这片辽阔的草原,想一想,哪些字让这幅画动了起来。
出示读书要求:
自己再读古诗,找一找是哪些字让这些景物动起来的,再关键的字下面画“△”。
① 找出“吹、低、见、笼盖”的动词
② 重点理解“笼盖”:通过做动作让孩子知道笼是围拢起来,盖是从上向下盖下来。
③ 看书上插图,理解“穹庐”;庐是圆顶毡房,穹庐是大大的圆顶毡房;
④ 练读“天使穹庐,笼盖四野”,读出天之大;
五回归课文
① 看插图,感受敕勒人民爱小家更爱大家的这份热爱,齐读古诗。
② 背诵古诗。
结尾:古诗可以吟,可以诵,也可以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动起来,在这愉快的歌声中结束今天的学习。
敕勒歌教案2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会认5个字,注意多音字“见”。
能力目标: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情感目标:结合图画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描写草原的无比壮阔及游牧民族的生活。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在朗读中感受诗所描写的景色和牧民的生活。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看图画导入课题。
1.出示插图投影片、挂图或光盘。使学生面对反映北方草原风光的图景,说一说看到的情景,抒发自己的感受。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描写北方草原美丽风光的北朝民歌——敕勒歌。这首诗写作时间离现在已有1500多年了。写得怎么样呢?
请同学们听录音——放课文朗读录音。
3.解题。
二、读通诗句,认识生字。
1.自己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在课文中画出生字,借助拼音读正确。
3.检查识字情况。
4.检查指导读课文,把诗句读流畅。
三、读懂诗句,了解字词。
1.自读课文,提出自己不懂的词句。学生尝试互相解疑,教师点拨讲解难懂的词语句子。
2.教师针对学生质疑讲一讲诗句的大意,学生仿照口述。
四、反复朗读,体会诗的意境。
1.放课文朗读录音,或教师范读。将学生带入情境。
2.学生自己读体会诗歌表达的感情。指名读,评议指导,反复练习。
3.多种形式开展朗读比赛。
五、看图有感情地朗诵。
1.再次出示图画,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2.小组选代表到台前看图吟诵,评议后齐背。
六、指导写字。
七、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
敕勒歌教案3一、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2个生字,认识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通过朗读,领略辽阔壮美的草原风光,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材说明
《敕勒歌》是一首北朝时期的乐府民歌。这首民歌描绘了我国内蒙古阴山脚下土地辽阔、牧草丰茂、牛羊肥壮的草原风光。反映北方少数民族的生活,表现了他们对生活、对家乡的热爱。
敕勒川,阴山下,这句诗交待了牧民居住的大草原就在阴山脚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这句写天空像圆圆的蒙古包大屋顶,笼罩着大地。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这句主要写草地。在蓝蓝的天底下,草原一眼望不到边,风时时吹来,茂盛的牧草低伏下去,一群群肥壮的牛羊从草里显露出来。 整首诗场面宏大,意境高远,层次清楚,语言通俗,充分表达了牧民对草原风光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课文插图投影片,或反映草原风光的图画。
课文朗读录音带,《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曲VCD光盘(或录音带)。
(二)识字、写字教学
1、识字教学。
本课生字不多,要让学生借助拼音读准字音。采用部件分析方法记住字形,教学中要专设环节检查指导。
2、写字教学。
庐:半包围结构,字体偏斜,书写时应特别把握好字的重心。广字旁的横,不要写得过长,第三笔撇,应写作竖撇。里面户字的写得开阔些,末笔要写成竖撇。
盖:上下结构,上边是美字头,下边是皿字底。
(三)词句教学
敕勒歌:敕勒是我国古代北方的一个少数民族。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歌。
敕勒川:川,平原。文中指敕勒族居住的草原。
阴山:阴山山脉,大部分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境内。
穹庐:蒙古人住的圆形帐篷,也称蒙古包。
笼盖:笼罩、遮住、盖住。
苍苍:深青色,本课可理解为蓝蓝的。
茫茫:辽远,没有边际。
本课的词语,大多数是凭已 ……此处隐藏18050个字……篷的圆顶来比喻辽阔的天空,形象可爱。)
4、指导朗读,体会感情。
指读:谁来试着读一读这一句?
师生合作读:我来用敕勒人的话来说,你们来读诗歌。
男生、女生赛读,齐读
3、小结:这一句,交代了敕勒人生活的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大草原的辽阔,和他们对自己家园的喜爱。(板书:喜爱)
4、借助插图,发挥想象,学习第二句
请大家仔细看课文的插图,说说你看到的天是什么样的?大草原又是什么样的?(天蓝蓝的,草原没有边际)
理解“苍苍”“茫茫”。板书:天苍苍野茫茫
看图想象,指导朗读。
一切都是那么辽阔,那么安静。忽然,一阵风吹过,草儿低下了身子,弯下了腰。这时候,你们看到了什么?
想象,引读,理解,感受草原的壮美、富饶。
5、小结:这一句,辽阔安静的画面一下子鲜活起来,辽阔的天空,壮丽的草原,风中的牛羊,让我们感受到敕勒人对自己家园的赞美。板书:赞美
6、欣赏画面,听歌曲《天堂》
深情的歌唱,让我们仿佛走进了辽阔的草原,看到了巍巍的群山,鲜嫩的水草,肥美的牛羊。
六、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七、推荐诗歌,拓展积累
敕勒歌选自《乐府诗集》,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民歌的代表作之一。接下来,老师给大家推荐北朝民歌的另外两首名作。这两首民歌和敕勒歌一样,语言明白如话,风格豪爽,塑造了两个不同的英雄形象,具有浓郁的草原气息。
《企喻歌》(其一)
男儿欲作健,结伴不需多。鹞子经天飞,群雀两向坡。
《木兰辞》(节选)
开我东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
当户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伴,伙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1、自由朗读,读正确,读流利。
2、同桌之间说说自己的理解。
3、提出不明白的问题,集体讨论。
4、练习朗读,体会人物的形象。
八、板书设计
敕勒歌
天苍苍
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热爱赞美
小学二年级语文《敕勒歌》教案3
教学目标:
1、掌握诗歌中的生字词,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粗犷古朴的意境,想象四野苍茫的景象,感受草原的美丽。
3、感受中华经典诗词的魅力,激发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的情感与传承文化的责任感、使命感。
教学难点:
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感受诗中意境,感受草原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丰富认知
1、设置情境: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去过哪些地方,见过什么样的风景呢?由此引出草原风光(配图欣赏)。
2、著名作家老舍先生曾经去过草原,并且对草原的美景作了生动的描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老舍先生是怎么说的——(师配乐朗读:“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3、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吗?为了表现草原的美。老舍先生这段话共用了200多个汉字。然而,早在15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仅仅用了27个汉字、短短的一首诗歌,就把草原的美表现出来了。你们知道是哪首诗歌吗?
师:对!正是我们早已熟悉的那首——《敕勒歌》(板书)
二、练习朗读,读出韵味
1、听录音范读。
2、学生练习朗读《敕勒歌》,要求注意速度、重音和停顿,读出诗歌的味道。
3、再次自由朗读《敕勒歌》,把不明白的地方画出来。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根据总结出来的问题逐一解决:
1、“敕勒”是什么意思?
2、“川”是什么意思?
3、阴山在哪里?
(读完这一句之后,你感受到了什么样的景象?)
4、穹庐是什么意思?
(天似穹庐,这是一个比喻句,把天比作穹庐。解释穹庐的意思,想象天似穹庐的景象。思考为什么把天比作穹庐,体会敕勒族人对于草原的喜爱之情。)
5、苍苍和茫茫是什么意思?书写“苍”、“茫”两个字。
(苍是湛蓝的颜色,茫茫是说草原和天空的界线看不清楚。天空,一片湛蓝;草原,一碧千里,这是一幅静态风景图。与下句“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动态景色对比。请学生上台表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场景。同时思考为什么只有当风吹过,草低伏,才能现出成群的牛羊呢?这说明草长得怎样?牧草长得如此茂盛,牛羊一定长得十分的——(肥壮),牛羊长得如此肥壮,就现出了牧民生活的——(富足)。)
6、小结:学到这里,相信草原的辽阔雄伟、富饶美丽,已经给大家留下了深刻印象。敕勒族人民为什么把他们生活的草原写得这么美?他们赞美草原是要表达怎样的感情呢?(板书:热爱家乡)
过渡:正因为这首诗歌不仅写出了草原的辽阔雄伟、美丽富饶,而且表达了敕勒族人民热爱家乡的感情。整首诗中画面有静有动,色彩富于变化,仅用27个字,传达了如此丰富的内容,这正是这首诗流传了1500多年仍然具有强盛的生命力的原因。直到今天,还没有哪一首描写草原的诗歌,能够超过它。无论哪个人,也包括我们,只要有机会来到草原,心中涌起的一定是这首诗,口中念出的也一定是这首诗。让我们一起,再来美美地读读这首诗吧!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听着你们清脆、明亮、甜美的读书声,我终于明白:这么美的文字,之所以能够一代一代流传下来,就是因为有一代代的少年儿童,一直都在学习它。我们可以想象,这首诗歌诞生后——
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李白,和唐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清脆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又是300多年过去了,少年时代的司马光,和宋朝的孩子们一起,用明亮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时间如流水,转眼又过去了600多年,少年时代的纳兰性德,与清朝的孩子们一起,用甜美的声音读着——(生齐读——敕勒川……)
2、像这样一代一代流传下来的诗词作品,就叫作——经典(板书:经典),像《敕勒歌》、《江南》、《春晓》这样一篇篇经典诗词,像《论语》、《西游记》这样一部部经典著作,就构成了中华民族独有的文化(板书:文化)。作为一个中华民族的少年儿童,作为新生的一代,将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是我们的责任与使命!所以——
今天,我们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将来,我们的子子孙孙仍要读——(生齐读——敕勒川……)
3、我相信,只要这种清脆的读书声永不停息,中华民族文化的薪火就会代代相传,中华民族就会永远立于不败之地。孩子们,传承文化,我们任重而道远!
4、利用多种形式朗读传承经典。
五、课后作业
1、课后再次有感情的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将你体会到的《敕勒歌》中的场景用水彩笔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