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教案

时间:2025-04-11 11:18:01
《人和》教案

《人和》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人和》教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人和》教案1

活动目标:

1.学习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感受勤快人和懒惰人不同的工作态度。

2.在观摩课件的过程中记忆歌词。尝试创编更多的歌词表现劳动场景。

3.在表演过程中,感受做勤快人的积极情感。

活动重点:

学习用不同的速度演唱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

活动难点:

尝试创编更多的歌词表现劳动场景。

活动准备:

1.幼儿用书:《勤快人和懒惰人》

2.歌曲动画视频

活动过程:

1.看课件《勤快人和懒惰人》,找找勤快人和懒惰人。

师:你看到了谁?哦,他在干什么?能干的人就是勤快人!

师:还有一些人在干什么?睡觉!这些人真懒,就是懒惰人!

2.听教师范唱歌曲,并用动作表现歌曲。

幼儿听教师轻唱歌曲。

幼儿反馈歌词。

师:这首歌曲里的勤快人和懒惰人在哪里,做了什么事?

3.尝试用不同的速度学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跟着歌曲动画,一起来唱唱勤快人和懒惰人做的事情吧!可要跟上速度哦!

幼儿尝试用不同的速度演唱,表现勤快人和懒惰人。

师:我们唱勤快人做事情时可以用什么速度呢?懒惰人呢?现在我们一起来试试吧!

4.分角色演唱歌曲。

师幼对唱。

师:现在,我来做勤快人,你们做懒惰人,唱唱大家做的事情。(师幼可以交换角色,再次演唱。)

师:现在,我来做勤快人,你们做懒惰人,唱唱大家做的事情。(幼儿可以交换角色,再次演唱。)

幼儿自主选择做勤快人或懒惰人演唱歌曲。

师:我们分成两遍,一边的小朋友来扮演勤快人,一边的小朋友来扮演懒惰人。

5.尝试创编不同的做事情的歌词。

师:大家在厨房里还能做什么事情呢?(例如:摘菜,切菜,洗碗等等。)

幼儿尝试用自己创编的歌词演唱歌曲。

师:现在,我们就选三样事情来唱唱吧。先唱……再唱……最后唱……

区角活动:

在区角活动中,教师布置一些幼儿可以参与的劳动的图片或照片,鼓励幼儿自我服务。在评比区,教师和幼儿针对吃晚饭后是否自己擦桌子,为自己评定五角星。

《人和》教案2

教学目标:观察老人和儿童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不同特征。

培养尊老爱幼的美好品质。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老人和儿童不同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画出老人和儿童的不同特征。

课前准备:有关照片,绘画工具

教学内容: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

1.你的家里有老人吗?有比你更小的儿童吗?

2.在生活中,老人和儿童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小朋友与爷爷、奶奶和外公、外婆之间特别亲近。

3.说一说你们之间发生的有趣故事。

二、欣赏照片:

1.介绍照片中的人物身份。

老人满脸是岁月的刻痕,

儿童像幼芽一样稚嫩。

朝阳、夕阳各有各的灿烂。

从儿童到老人,展示了生命的历程。

2.通过观察照片,说说老人和儿童的不同的外貌、动作和神态。

三、作品赏析:

1.《我的外公》

2.《我爱爷爷》

3.《晒太阳的老太太》

四、指导绘画;

1.老人的外形特征:布满皱纹的脸,眼角的鱼尾纹,慈祥的微笑。

2.儿童的外形特征:圆润的脸,有神的大眼睛,爱笑的表情。

3.可以画成有情节的故事画:

(1)构思故事情节

(2)勾画轮廓

(3)完稿后作色

五、学生作画:

六、作业展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利用绘画或手工制作等方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表现力以及动手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老人和儿童外貌的表现方法。

教学难点:了解老人和儿童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的不同特征。

课前准备:各种制作工具。

教学内容:

一、分析与观察:

1.看实物教具:

2.这些老人和儿童的小雕塑是用什么材料制作的?

3.这些漂亮的手工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二、欣赏范作:

1.《老人和儿童》,维格兰德,挪威雕塑师

2.青铜小人,汉代

3.《快乐的老爷爷》

三、欣赏身边同学的优秀作品:

1.以陶土、黏土作品为主。

2.思考:这些作品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四、学习小雕塑的制作方法:

1.选择合适的陶土或黏土

2.也可以选用橡皮泥。

3.用搓、捏、揉等方法,借用各种小工具,制作老人和儿童的雕塑。=

五、学习手工的制作方法:

1.彩纸贴画

2.纸浮雕

3.多种材料结合在一起综合制作。

六、小组合作完成作品:

七、学会自评、互评作品:

1.是否表现出老人和儿童的外形、动作、神态等特征?

2、作品是否完整?

《人和》教案3

活动目标:

1、感知音的高低,能随高低不同和乐句做相应的动作。

2、学习轮廓剪的技能。

3、感知乐曲的旋律、节奏、力度的变化。

4、培养幼儿的音乐节奏感,发展幼儿的表现力。

5、乐意参加音乐活动,体验音乐活动中的快乐。

活动准备:

高人矮人的轮廓图片、剪刀、回形针

活动过程:

1、听音乐引题,让幼儿感受乐曲的不同

让幼儿说说有什么不同,听起来感觉怎样,好象看到了什么?

游戏“高人矮人”

2、幼儿运用轮廓剪和连接的技能,自制指偶玩具高人和矮人。

3、反复让幼儿倾听音乐,引导幼儿分辨哪句是音高,哪句是音低,哪句是由低变高,哪句是由高变低。重点分辨第五、六句

4、让幼儿左右手各套一高人和矮人的指偶,听高低不同的音乐,分别出示高人和矮人,并即兴地做动作,高音出高人,低音出矮人。

5、鼓励幼儿运用身体动作表示音的高低,启发幼儿创造性得表 ……此处隐藏8025个字……利”“米粟非不多”,但有人却弃城而逃,因为“地利”亦难比“人和”。

这两个例子均非实际战例,而是泛指,即除特殊情况外,一般如此。因而使论战具有普遍的意义和一定的说服力。

归纳:以上三层,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道理。

(1)何为“得道”,何为“失道”?

明确:孔子曰:“道二,仁与不仁而已矣。” (《孟子离娄上》)

得道者: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失道者:没有仁德,背离仁的国君

“人和”的最高境界:天下顺之

3、中心论点既然已得到了论证,为什么还要写第4层?

明确:第4层的作用是在前3层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发,将论点的范围由战争推及到治国,从而全面体现孟子的政治主张,使文章更具有普遍意义,

其次,孟子说的“得道”自然是指有仁德、践履仁的国君,实际上也可理解为“得人心”,即“人和”。得人心者,人心归顺,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4、本文主要是谈战争中的问题么?如果不是,那是什么?

明确:借战争谈政治、谈治国,孟子想借战争的取胜条件来谈他的政治主张,他主张国君要广泛施行仁政,这样才会得到多助,才会天下顺之,国家才会治理好,国家治理好了,当然也就不用打仗了,即使打仗,也一定会打胜仗。

5、拓展思考:

有人认为:战争胜负取决于战争性质和人心向背,“威天下”不能靠“天时”“地利”,而只能靠“人和”的理论只能适用于科学不发达的古代社会,在高科技发展的今天,要想打胜仗,就必须有最先进的武器,其余都是次要的。对于这种说法你有何想法?

(二)解读2、3、4、则

“人和”相当重要,如何才能做到“人和”呢?

1、第2则: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1)思考:国君要达到人和的境界,必须施行仁政,必须具备仁德。那么就一般的社会成员来说,如何能够营造人和的社会关系呢?

明确:“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人人互敬互爱,就能达到人和的境界。

(2)如果有了例外,要面对这种例外,君子要怎么做呢?

明确:自反——反省自己

(3)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是什么?

明确:君子和一般人的不同在于君子的居心,当横逆之徒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他的时候,他一次次问自己是否做到了仁、是否有礼、是否做到了忠,在自己已经切实达到了这些要求,可横逆之人仍然以横暴不顺理来对待自己的时候,他除了视之为禽兽以外,不会跟他们计较。君子的忧虑在己不在人,君子的忧虑不在遇上横逆之人,而在自己的德行不能达到舜那样高的水平,成为天下人的楷模,并且垂范后世。

(4)孟子通过这则短文想告诉我们什么?

明确:君子应该时刻把仁礼当在心上,常常反省自己的言行是否合乎仁礼,也就没有小人那样患得患失的忧虑了,担心的是自己修养方面是否合乎圣贤礼义。

(5)那么这则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

明确:在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应该时时处处地反省自己,规范自己的行为。

第2则针对每一个社会成员,选文3、4则针对统治者。

2、第3则:反求诸己

思考:“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从这句话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明确:凡事没有做好,都要从自己身上找原因,要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不断提高和完善自己才是根本。抓住了这个根本,就可以赢得天下,达到人和的境界了。

3、第4则:推己及人

(1)思考:统治者要做到“人和”还有什么方法?

明确:1)推恩2)发政施仁,制民之产3)治礼义,“驱而之善”

(2)孟子引用《诗经》中的句子意在说明什么?

明确:说明“推恩之心”对于君王成就霸业的重要性,拥有推恩之心是君王“发政施仁”的必要的前提。

三、课文小结:

现代社会是一个张扬个性的社会,我们的确需要个性,可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需要团结。

人和思想是我国传统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民族是最讲究和的民族。“和”意味着团结以及这种团结给人们的适意的体验。

今天,我们从学习中了解了孟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找到了立身处世的借鉴——“反求诸己”、“推己及人”,让我们在生活中去使用这两种处世之道,营造一个和睦团结的班,创造一个和乐美满的未来。大家有没有信心?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先秦孟子

2、人心齐,泰山移。——中国谚语

3、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俗语

4、民齐者强。——荀况

5、唯宽可以容人,唯厚可以载物。——薛宣

《人和》教案15

  一、说教材

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是小朋友非常喜欢的一首歌,第一段描述了勤快人在厨房辛勤劳动的情景,第二段描述了懒惰人在厨房睡觉的情景,这两段对比强烈而鲜明的歌词充分表达了以勤为荣,以惰为耻的感情。本课通过有表情、有对比地演唱《勤快人和懒惰人》,使学生在听赏,演唱等音乐活动中感受到不同速度,体会不同的音乐情绪。通过参与歌表演律动等综合性艺术表演活动,感受劳动歌曲的特点,使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发展,鼓励学生大胆地进行创造,并从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在设计本课时以故事《兄弟俩当家》导入,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再通过欣赏歌曲《勤快人和懒惰人》,再次呈现出两种人不同的生活场景,加深对歌曲的理解。在歌曲教学中,我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结合音乐本身的要素,如速度上的对比以及情绪上的变化等,让他们感受不同的音乐形象,提高了音乐鉴赏能力,并在此基础上对音乐形象进行创作。

二、《音乐课程标准》中指出:

每个学生都有权利以自己独特的方式学习音乐,享受音乐的乐趣,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只有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才能达到音乐教育“以美感人,以美育人”的目的。音乐课堂教学应更多地建立在参与和感受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动”起来才会对音乐有真正的体验和理解。因此,本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将教学情景生活化,让每个孩子们体验、参与到厨房生活中来,教室里顿时兴趣高涨。孩子们在动手动脑的实践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的喜悦,而且有了实实在在,真真切切的情感体验。在这里,教育不再是未来生活的预备,而是儿童现实生活的过程。

三、教学反思

在实践的过程中,孩子们小组合作、互相配合、共同设计,发挥了他们的音乐潜能,建立了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从孩子们的眼睛里可以体会到劳动的热情和快乐。在实践的过程中,也培养了他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这一切,令我感到非常欣慰。通过本课学习,使小朋友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小朋友明辨是非,激发学生的积极情感,明白劳动带给人快乐,劳动创造财富,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如何充分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是今后教学的重点。对于音乐教师而言,除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外,更需要有良好的课堂教学能力,唯有如此,音乐课才能更有意义。

《《人和》教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