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
身为一位优秀的教师,我们要有一流的教学能力,对教学中的新发现可以写在教学反思中,写教学反思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比的应用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本课时教学解比例应用题。是在学生理解比例的意义和性质,成正、反比例的量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是比和比例知识的综合应用。教学解比例应用题的关键是使学生能够正确找出两种相关联的量,判断它们是成哪种比例关系,然后根据正比例或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或方程。
因此,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先进行一些判断练习。如给出一些数量,然后提出下面的问题启发学生思考:(1)有哪三种量?(2)其中哪一种量是固定不变的?(3)哪两种量是变化着的?这两种量是按怎样的规律变化的?这两种量成什么比例?在学生能比较熟练地进行判断的基础上进行新授教学。教学例5时,先让学生弄清题目的条件和问题,让他们先用以前学过的方法解答。然后学生自己分析题中有哪些量?它们之间是不是相关联?是不是成比例?成什么比例?在此基础上学生自己可以独立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在用比例的知识解答例5时,设所求问题为未知数x,根据正比例的意义用两对对应数值列出等式,最后解比例求出未知数x。紧接着出示变式练习,让学生列式解,进一步巩固用比例解答正比例关系的.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教学6时,让学生参照例5的学习方法自主学习例6,这样做可以使学生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独立学习,从中不仅可以使学生发现规律,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判断、概括等思维能力,以及独立学习的能力。然后让学生做课堂检测题,要求学生直接用比例知识解答,以有利于巩固本课时所学的内容,提高学生解答应用题的能力。
最后师生共同总结出应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先判断两种相关联的量成什么比例关系,再找出相关联量的对应数值,然后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列出等式解答。这样做不仅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用比例知识解答应用题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还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进行分析、推理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2比例的应用是学生在前面实际是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归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部分内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学生进一步熟练地判断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理解,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学生判断成什么比例,依据什么判断。利用课本主题情境图引入例5后,提出: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学生自己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进一步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出示以下问题让学生思考和讨论:
1、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判断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让学生先独立自学课本的内容,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学生明确:因为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理解正比例应用的主要内容。而后例6的教学则依照例5让学生完全自学,但最后注意了启发学生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的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练习时,运用“做一做”直接让学生运用比例的知识解答,解答后对照两题说一说这两量题数量关系有什么不同,是怎样列式解答的。从而加深对正、反比例意义的理解。
回顾本次教学环节,还有很多方面有待改进和提高。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与空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在实际生活与应用中学数学,不仅是理念,更应该是我们在实践中不懈的共同追求。本课教学中,课前的画面情境的引入,沟通了数学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二、给学生充分交流的机会与思考的`空间。
教学中,我注重培养了学生的实际运用能力,将比例与实际联系起来,理解比例的意义和作用,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数学,体验数学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是贯穿本单元学习目标之一。实践教学后,我在思考:“学生的实践能力应该如何在各个课时教学中有序地逐步地渗透,它的度应该怎么掌握?我想这有待于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去摸索、去总结。
三、要多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训练学生对数学知识表达的能力。
“比例的应用”关键是确定题中不变量,特别是变量的比例关系,如果不充分让学生用数学语言表达,弄清题目的真正题意,虽照本宣科会做题,对于基本思路还是模糊的,其义还是不明,达不到较高的教学目标。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3“比的应用”一课是按比例分配应用题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长期以来,应用题教学在教材和课堂教学等方面,其应用性未能引起足够的重视,使得教学流于简单的解题训练,这种现状必须改变。我在设计此课时,力求改变以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体现应用性。由于按比例分配计算应用较广,学生有很多应用机会,因此,课前让每一个学生到生活中调查生活中的比,并且说一说你是怎么获得这些比的。以此引人新课,使学生感受到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就来源于自己的生活实际。通过从生活实际引人按比例分配的计算,并应用所学知识解决了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数学来源于生活,并能解决实际问题,充分体现了应用题教学的应用性。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反思比的应用是平均分后又一种分配方式,它是学生在掌握分数乘除法应用题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我课前让学生去调查生活中按比分配的事例旨在让他们感受到比的应用在生活的广泛应用,从而对此产生探究学习的兴趣。接着以冲调蜂蜜水这件生活常事为探究材料,引导学生思考可以从中得出哪些有用的信息,组织学生主动探索。在此我转换了自己在课堂教学中的角色和作用,充分相信学生能根据自己已有的认知经验进行自主学习,充分发挥了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作用,体现了解题策略的多样性和开放性,学生在探究交流中所完成的认知构建更是我这次课的欣喜所在。
一、情境引入,切入课题:
好的课题导入能引起学生的知识冲突,打破学生的心理平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好奇和求知欲,能引人入胜,辉映全堂。新课导入的艺术之一在于能把生活中的问题作为例题,使 ……此处隐藏9024个字……其他优秀的教师学习,有助于很好的提高自身素质。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3比例的应用是同学在前面实际是已经接触过,只是用回一、归总的方法来解答,这局部内容主要是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通过解答使同学进一步熟练地断定成正、反比例的量,加深对正、反比例概念的懂得,同时,由于解答时是根据正、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也可巩固加深对所学的简易方程的认识
在教学本课时,我首先给出一些数量关系让同学断定成什么比例,根据什么断定利用课本主题情境图引渗透例5后,提出:你们学过解答这样的问题吗?能不能解答?让同学自身解答,交流解答的方法再入一步说明:这样的问题可以应用比例的知识来解答,我们今天就来学惯用比例的知识进行解答同时出示以下问题让同学考虑和讨论:
1、问题中有哪两种量?
2、它们成什么比例关系?你是根据什么断定的?
3、根据这样的比例关系,你能列出等式吗?
让同学先独立自学课本的内容,后在小组内讨论交流使同学明确:因为水费和用水的吨数成正比例也就是说,两家的水费和用水的吨数的比值是相等的,从而懂得正比例应用的主要内容而后例6的教学则依照例5让同学完全自学,但最后注重了启发同学根据反比例的意义来列等式,使同学进一步掌握两种量成反比例的特点和解决含反比例的关系的问题的方法。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4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几的应用题,本节课属于计算教学。传统的计算教学往往只注重算理、单一的算法及技能训练,比较枯燥。依据新的数学课程标准,我认为:本节课在教法上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1、创设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使学生在愉悦的情景中学习数学知识。
2、鼓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
3、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总之说,由于学生生活背景和思考角度的不同,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必然是多样的,教学中应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他们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提倡算法多样化,使每个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多种方法中肯定有比较简便的方法,但是并不是每个同学都能很快接受快捷方便的方法,因此作为我们只能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同时给他们留出消化吸收的空间,千万不要强加给学生,应让他们在逐步的.体验中自然而然的接受,从而选取更优的方法。当然,在课堂过程中,还有小部分学生不能充分地展开自己的思维,得到有效的学习效果,这就要靠老师慢慢地去开发和引导,使所有的学生基本都学会如何去展现自己的有效的学习方式。
比的应用教学反思15教学内容:
人教版六年级数学上册第54页例2和练习十二第1~4题。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按比例分配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以及解题方法,能正确运用按比例分配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数学、用数学的意识。并能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感悟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
教学重点:
运用按比分配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
提高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如果妈妈的菜地里的白菜长虫子了,妈妈会怎么办呢?肯定要买杀虫剂(浓缩剂)进行杀虫。那浓缩剂能不能用来杀虫呢?你们想不想解决这类有关的问题呢?根据学生的回答,那好,我们今天就一起来学习这方面的知识比的应用。
板书:比的应用。
二、探索新知。
请同学们打开教科书的54页。
出示教材54页例2
阅读与理解:
(1)、了解情境中的生活信息。
(2)、已知条件:500mL是配好后的稀释液的体积,1: 4表示的是浓缩液与水的体积的比。
分析与解答:
(1)、稀释液:500ml 总分数:1+ 4=5
1 : 4表示什么意思呢?
浓缩液 : 水
(2)、浓缩液和水的体积比是1: 4 。
浓缩液的体积是稀释液的1/5。
水的体积是稀释液的4/5。
方法一:
总体积平均分成5份。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
把每份是:500(1+4)=100(mL)
浓缩液:1001=100(mL)
水:1004=400(mL)
方法二:
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水占总体积的4/5。),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有:5004/5=400(mL)
回顾与反思:
浓缩液体积:水的体积
=( ):( )
=( ):( )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三、巩固练习
练习十二第1、2题。
四、小结:
1、今天我们应用比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2、按比的配制应用题的解题方法是: a、先算出总分数,再求每份是多少,最后分别求出浓缩液和水的体积。b、先求总份数,再求各部分占总量的几分之几,最后用总量乘各部分占总数的几分之几,求出各部分量。
五、作业:
练习十二第3、4题。
六、板书设计:
比的应用
方法一 方法二
总分数1+4=5
每份数: 500(1+4)=100(mL) 浓缩液占总体积的1/5
水占总体积的4/5
浓缩液:1100=100(mL) 浓缩液有:5001/5=100(mL) 水:4100=400(mL ) 水有:1004/5=400(mL)
答:浓缩液有100mL,水的体积有400mL。
课后反思:
按比的`配制稀释液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在这一节课中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体会按比的配制的合理性,理解什么是按比配制。按比的配制是一种分配思想,在生活、生产中是很常见的已学过的平均分,其实是按比的配制是比例的一种特例。教学中要通过解决实际生活的问题。让学生了解在生活、生产中常常要把一个数量按照数量的多少来进行配制,去感悟按比的配制存在的价值。以生活实际例子入手,让学生思考实际生活中所面临的问题,是自己生活中的问题。由此激发学生产生解决问题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每学生都能体会到数学的存在,其实就在他们的身边,因为数学源自于生活。其次充分展示学生的思考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体会到同一问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思考,同时能得到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多向思维的发展,也凸现出学生个性化的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