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时间:2025-04-13 12:25:3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

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要在课堂教学中快速成长,通过教学反思可以快速积累我们的教学经验,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

阅读是一种再创造,它带有强烈的个性特征。《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注重对情景的创设,虚拟特定的生活情境,设法让学生投身其中,通过现场“经历”获取语言运用的直接经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代替枯燥乏味的分析,讲解。

一、活化体验,感染学生

1、课堂伊始,我播放抒情优美的音乐,配上连续不断的雄伟的、秀丽的、优美的祖国山河图片,力求从视觉,听觉上给学生以震撼,吸引学生眼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2、在学习,体会“孔隙”窄小特点时,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环节:

⑴ 让学生当游客,互相地背靠背,肩并肩,模拟躺在船上,体会一下过孔隙的感受。此时,将教室内所有的灯关掉,视觉上的明显变暗,使学生感受到了强烈的感官刺激,营造一种过孔隙时的气氛,从而加深了对孔隙特点的理解和感悟。让学生一下子就有了紧张和害怕的感觉,仿佛身临其境了。

⑵ 教师在学生渐渐进入情景时,范读这两句话,紧接着给学生看过孔隙的录像,并配上紧张的音乐渲染气氛。

⑶ 然后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感受。

这样一来引导学生进行具体的想象,学生的理解就更加形象深入具体了。教师层层深入的引导,让学生切身体会到了过孔隙的感受,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感受到了孔隙低矮窄小的特点。从而文章的这个难点得以突破。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作为审美的主体,通过感官与心智去感受、去体验。

二、多层感悟,发展个性

感悟是一种发现的过程,是学生在自己的'探索或体会过程中,不断发现、明晰概念的过程,是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要特征的一种学习方式。教师的作用是创设情境,组织和参与讨论,适当点拨。在本节课上,我把感悟分成了三个层次:

1、第一个层次:

看图感悟。通过课件分别出示路上、外洞、孔隙、内洞景点的图片,让学生先从视觉上对景点的感悟,谈印象感受。

2、第二层次:

学文感悟。通过教师的范读,引导学生原原本本地“读”、平心静气地“读”、整体联系地“读”,进一步加深学生对“孔隙”特点的理解,体会。

3、第三层次:

体验感悟。通过创设虚拟过孔隙的情境,把学生很自然地带进课文的情感当中。通过谈感受,汇报对文本语句的理解,间接地让学生在文本中走个来回,完成对文本语言的玩味、赏析、内化;方法的历练和提高;情感的体验和熏陶。

感悟不是老师教给学生,而是让学生在学习中逐步体会、感受、领悟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老师只是教学中的共同探讨者和引导者。每个学生因个体差异,各自的感悟都不相同,学生在发表自己的感受时思维是发散的,不会人云亦云。

相反地,在初定的教案中,在欣赏孔隙特点教学时,我设计这么一个大环节:让学生单调地反复地读课文,谈感受;读课文,谈感受……老师则“不厌其烦”地对所谓的重点词句分析!分析!!再分析!!!结果,学生们的“感受”是一样的,来来去去就是说,“我感觉孔隙很小,很窄”,却没有说出自己独特的体验;课文朗读起来平淡如水,课堂气氛非常沉闷,整节课下来,老师上得辛苦,学生上得无趣!

三、教学手段多样化

本节课,注重教学形式的灵活,如:在让学生汇报作者游览双龙洞的景点和顺序时,通过设计填写“游览入门券”的形式让学生汇报,而不是单调地指名回答,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而且更好地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加深了对知识的掌握。

在最后的作业超市中,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地设计了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的题目,争取不同程度上对学生的最大限度的提高。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看来,教师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应该“少些理性,多些情趣”,做好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尊重学生的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引导学生学得主动、扎实、灵活。字串3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2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的一篇游记,也是一篇典型的游记类散文,语言虽然直白,但是条理十分清晰,描写具体生动。主要描写了“外洞、空隙、内洞景物”的特点。在教学时,反复研读文本,引导学生朗读感悟课文,把握外洞、孔隙和内洞的特点。反思自己的教学,有几处感触颇深。

一. 抓主线,散而不乱

这是一篇游记,首先要让学生知道作者的游览顺序。在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圈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了解游览线路,再让学生到黑板把自己的发现写上去罗甸——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在学生理出文章的线索后,再让学生细细朗读、品味。将文本的语言达到内化、并一同去感受景色的美,最后整理出游览图,了解写游记的一些技巧,学习体会词句的精妙。溪水的流向是文章的一条而整堂课快结束时在地形图的基础上绘制小溪流水线路图,则让学生发现了文章的暗线。在学生朗读感悟外洞的大、孔隙的小而窄、外洞的黑、奇、大。这是一篇游记,一定要明白作者的游览顺序,抓住文章的主线,可以使教学散而不乱。特别是一些长篇幅的课文,更适其法。如《穷人》这篇课文,通过桑娜和丈夫在自己很贫穷的情况下主动收养邻家西蒙的孩子,赞扬了穷人的善良品质,桑娜的心理活动就是文章的一条主线,在教学的时候,可以设计“桑娜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默读课文,划出有关的句子,并在旁边写下自己的.思考。”抓主线,使作者的思路和教者的教路有效融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二.读读悟悟,精彩在演示中生成

课文中关于孔隙,作者用墨最多。孔隙下流水,孔隙上是岩壁。中间不过容许一艘小船进出的距离。由于空间太过狭小,所以带给我们的感受着实深刻。这里是一段非常精彩的进入内洞的叙述。没有华丽的词藻,近乎白描的写实笔触,把孔隙狭小的特点描摹得十分传神,读了有身临其境之感。所以我在教学本课时“以读为突破口,训练学生的语感”。读书要做到“读进去读出来”。“读进去”就是读中有思考,“读出来”就是读中有感悟。学生对读书的思考和感悟往往还停留在表层,在教学中我不断引导和点拨,应该说这节课中,文本的朗读是充分的扎实的,主要包括朗 ……此处隐藏7619个字……不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也促进了对本的感悟,因为学生在写的过程中既体会到了内洞的神奇,又感受到当时作者那种惊叹的心情,更把所学过的一些写作知识运用其中,提高了对语言字的运用能力。

从本的学习看,整体效果还是不错的,但是从学生上交的小练笔看,还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很多同学不会运用知识,他们的学习状态仍然停留在本上,不会把从本上学到的方法用到自己的作创作中去。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3

这是叶圣陶先生早年写的一篇游记,文章按游览顺序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情融于景,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全文结构严谨,内容安排井然有序,依次写了游金华双龙洞时的路上见闻,游外洞,由外洞进入内洞,游内洞的所见所闻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况.两条线索有机交融,贯穿始终.同时,作者观察仔细,描写形象生动,景物特点鲜明,不失为一篇写景佳作.

在教学过程中,我先让学生初读全文,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了解游览顺序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以小组为甘为根据游览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再根据示意图,说说课文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点.然后再小组内选出代表,作为导游讲解各个景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较高,合作学习的教过也很好.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男同学的朗读水平还有待提高.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4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节选自《小记十篇》一书。金华的双龙洞是浙江金华的名胜,因为内洞的洞顶有一条“黄龙”,一条“青龙”,所以叫“双龙洞”。虽说是名胜,但是,金华的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的,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直观的对溶洞的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整节课我充分利用多媒体,按游览路线,以旅游的形式带领学生学习了“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六部分内容。通过多媒体展示图片,声音和动画,让学生很直观的欣赏了沿途的美丽风景和溶洞内奇特的景观,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比如:在教学“路上见闻”这一部分时,很多学生都没有见过“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山”,于是,我就利用课件展示“映山红”“油桐”“粉红色的山”的图片,使学生大开眼界,学生从心底发出“太美了”的赞叹。还有一路的溪流,“随着山势,溪流时而宽,时而窄,时而缓,时而急,溪声也时时变换调子。”这句话作者运用了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这句话,我播放了溪流“变换调子”的声音和图片,学生学习兴趣很高。

除了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外,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所以,这节课我除了让学生看图画,直观感受外,还非常重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运用。课堂上,我让学生通过默读、齐读、男女生读,指名读等方式,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图文结合,在加上丰富的想象,更好的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双龙洞的.美景。特别是学习“孔隙”这一段时,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把孔隙的狭小和自己的感受写清楚的”,我让学生先读文字,再看图,配上老师的讲解,然后又让学生动手去感知,模仿作者亲身体会,感受孔隙的狭小和挤压感,学生感受深刻,如身临其境。

另外,在整节课中,除了让学生理解文本,感受双龙洞的景美之外,我还特别注重写作方法的指导。文章按照游览的顺序写了各个地方的特点,但是并不是每一处景物都写得很详细,作者只抓住了“孔隙”和“内洞”来详写。所以在讲这两部分时,我重点讲了如何抓住一处景物写具体的方法,让学生知道写景除了抓住景物的特点来写,还可以把自己的亲身感受融入在其中写出来。知道了写文章要做到详略得当之外,在教学每一部分内容时,我还让学生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和生动。比如:在讲“蜿蜒”一词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义,我通过课件出示了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什么是蜿蜒,并让学生用找近义词的方法,真正理解蜿蜒一词,并且学会运用。除此之外,文中还大量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和说明方法。课堂上我让学生理解了文本内容之后,又试着让学生仿写这些句子,学生掌握的很好。

总的来说,这节课上完之后,我感觉还是比较成功的。但是,讲完这节课我的感想颇多。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一节成功的课真是不容易,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艰辛,课前不仅要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还要充分备好学生,更重要的是,作为一名教师,还要不断更新自己的教学理念,学会与时俱进,能够在教学中很好地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这一节语文和信息技术融合课确实让我看到了现代化教学手段给我们的课堂带来的便捷与高效。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充盈我的课堂,让孩子们越来越喜欢我的语文课。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15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叶圣陶先生写的一篇游记,脉络清晰,语言平时动人。但是,由于金华双龙洞对于学生来说还是非常陌生,由于经历有限,孩子们对溶洞这一事物还不了解,要让孩子们真正感受到双龙洞的美,从而理解作者的写作技巧,就必须给孩子们一个对溶洞的感性认识。这就必须借助于多媒体了。

我在教学中按游览路线带学生学习外洞、孔隙、内洞的时候都存在着一个问题,就是图片、录象出示的时机没有把握好。语文学科还重在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图象资料出示过早,学生就会忽略对语言的体会和理解,直接看图就知道了。所以应该出在学生理解、感悟完文本,用图象去验证他们的体验,此时看过后会对文字有更深的.体会。这也让我意识到了,语文学科中要合理地运用电教手段,这样才会有实效性。

另外,除了多媒体的运用外,还要关注学生的问题。学习“孔隙”一段时,学生问我:“老师,我怎么感觉不到孔隙象大家说的那样低矮呢?”为了节省时间,这时我马上把孔隙的录象放给孩子看,然后问他感受到了吗?学生只好点头。课后我细细琢磨之后,才觉得当时的处理十分草率,放掉了一个绝好的教学契机。如果我让他细细读文章,然后抓住课文中的语言来品味,肯定比直接看要更有收获。这也同样犯了我在“反思一”中提到的问题。这种情况说明我在教学中面对突发的学生提问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除了以上两点在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做的不够成功之外,我觉得自己在这节课做的比较成功之处是:及时抓住教学契机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空间动笔写一段话。例如,在讲解内洞墙壁上的一段文字是这样的:“其次是些石钟乳和石笋,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据形状想象成神仙、动物以及宫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我及时抓住这个能够让学生展开想象的机会,让同学们带上自己想象的翅膀,想象在内洞的石壁上可能还回有什么样的图案,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都是十分惊人的,在短短的6、7分钟内,学生都能依据自己的想象写出一小段文字,锻炼了自己的动笔写的能力和想象能力。

这节课上完之后,我觉得有得有失,作为一名教师,要想讲好自己一节成功的语文课是不容易的,需要教师在讲课之前付出巨大的辛苦,抓住教材的重点和难点,精心设计自己的教学环节。通过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努力的还不够。在今后的课堂上要有意识地针对自身的问题进行有效的改进。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